星期三
2020年01月15日
第A10版:悦读汇

民间工匠

风筝匠:慧心竹架如凤舞 巧手引线似龙飞

风筝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是人类发明的最早“飞行器”。

风筝匠把众多传统技艺融合在一起,制造出了在空中翱翔的精灵——传统手工风筝。而风筝这一传承数千年的技艺背后,其实也是饱含了一代又一代匠人们的执着坚守和追求。

风筝经过数千年的流变,软翅类、硬翅类、板子类、立体类、串类、龙类等风筝类型令人炫目,而制作考究,选料精细,形神兼备的鹞子、凤凰、沙燕、龙、八卦、七星、鹰、蛤蟆、蝌蚪等风筝造型更是林林总总。

风筝匠把纸和丝绢作为一般传统风筝的制作材料,而现代科学的产物——尼龙布和塑料膜,成了制造风筝的新材料。竹子是制作骨架的主要材料,划竹子之前要先选竹子,最好选竹节直的,竹皮老硬的,两三年之上的竹子,太嫩的竹子弹性不好。

风筝匠可选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韧性做风筝的骨架。风筝的骨架可根据个人爱好来编制,如蜻蜓状、蝴蝶状等。说起来简单,但要将几厘米厚的竹条均匀地劈成若干份,每片不过5毫米左右,却相当考验技巧。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划竹子没什么技巧,就是多练,熟能生巧。

风筝匠制作一只风筝,飞得好坏决定于设计结构是否合理,再是竹片划出来的条粗细要均匀。

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前三个工艺是制作的过程,通过前三个工艺,最终达到“放”的形神兼备效果。

“扎”和“糊”是风筝成型的关键两步。而骨架扎得好坏,直接决定一只风筝的好坏。这不仅涉及美学,还有力学原理,其中的技巧和经验,并非一朝一夕能掌握。

“绘”是表现风筝色彩的重要一环,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表达人们盼望美好的愿望。绘画时要领会画诀含义,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使画面达到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主题鲜明。风筝匠把心中所想画在图纸上,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多实践才能做出心中那只风筝。

如今,风筝可以机械化生产,但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传统手工风筝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风筝爱好者。

策划/运斋 庆堂

文/彭 忠

图/妍言 永革 世江 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