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1年04月21日
第A11版:人物志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谢孔宾传

□耿 立 编著

当时他个子高,年龄大,算术还不认识“+”“-”号。唯独语文课一看就懂,容易把握,什么重点啦要领啦,他一目了然,学起来轻松愉快,但不会写作文。“君子即醉以酒,即饱以德”,诗经眉批栏中插图里有两个老者屈膝对饮,旁边写着这两句话,他把它搬到作文里,老师吓了一跳:“你写得太深了,老师不懂。”其实谢孔宾也不懂啊!后来听老师讲别的同学的范文后,才知道写作文就是写白话,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感情有想象。谢孔宾悟性好,如何写作文一下子找到门道。

民国时代虽然兵荒马乱,但人们重视教育,把教育看成救国的利器。民国年间的小学,在乡村是十分简陋的。

钱穆先生在《师友杂忆》中有过对他家乡小学的描写:“果育学校乃假华氏一祠堂屋,有一大厅,四壁楹柱,皆遍悬联语。右边侧房为乐在斋,诸师长退课皆聚于此。乐在斋北左侧开一门,通大厅之后轩,广长舒适。朝北长窗落地,窗外杂莳花木,有假山,有小池,俨然一小园,幽静怡人。轩左向南为大厅之左侧房,顾师卧室在焉。”这是民国时期祠堂做学屋,还有用庙做学屋的。

尽管那些乡村学校建筑普遍较为简陋,但民国年间这些所谓的洋学堂,却是勇敢地承担并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教育的过渡,给乡下孩子以启蒙。

当时国人认为,要救国唯有教育,虽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家的财力不足,还要饱受战火蹂躏,但是当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就如1912年,当时任职首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和时任教育次长的范源濂先生辩论一个话题。

蔡元培先生在《自写年谱》中回忆道:“范君当时认为,如果小学没有办好,中学就更不可能办好,而大学也一样如此。所以,真的想把国民教育提高,应该先把小学教育办好,而我自认为,如果没有好的大学,中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就没有办法保证,没有好的中学,小学的师资力量一样没有办法保证,所以,我认为首先要把大学教育抓起来。”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其中就有现代教育理念。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下,有识之士认识到,教育才是促使国人走向强盛的良药。因此,民国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创办了新式的学堂,政府还“强迫”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新式教育。这就是谢孔宾所说的洋学堂。

民国时期,小学由“初小”和“高小”组成。国民小学又叫“初级小学”,简称“初小”,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有的初小还包括四年级);高等小学简称“高小”,指的是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有的高小不包括四年级)。谢孔宾的黑热病好了,因年龄大,一下子就进入初小三年级。

民国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和国家观念,求学不仅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手段,更是改变国家命运、报效祖国的最佳途径。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对教育都较为重视,当时的学生都很努力,许多学生上课和休息之余都在自学,晚上熬夜看书更是普遍。大家从小就有苦读的传统,在家族期望与国家磨难的双重激励下自然更是勤学苦读,力求光耀门楣并报效国家。

当时的鲁西南虽然偏僻,但是新式的小学中学都办起来了。大家知道,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和著名教育家如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卢作孚、陶行知等,满怀教育救国热忱,致力于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改造,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运动。他们抛弃城市舒适的生活和优厚的待遇,扎根于乡村社会,不辞辛劳“给乡下佬办教育”,在落后贫困的乡村社会兴办了一大批新式学校。而菏泽就是梁漱溟的教育试验地区,并且当时的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是菏泽人,所以当时菏泽地区的新式教育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由于战乱,加之自然灾害,当时的鲁西南是非常贫穷的,一个人家要供应一个学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查到资料,当时一个叫关玉润的青年人,在济宁代庄崇德师范工作。他是梁山人,到中秋节回家过节,一个邻居长辈因为年景收成好,叫他去吃饭、喝酒,但到了邻居家发现,即便过节,桌子上也就是简单的两盘菜,还有一盘点心,中秋节竟然没有月饼。邻居大伯说,月饼贵,就用点心代替。

那邻居大伯在村里可是中等人家,40亩地,2头牛,10口人。关玉润问他生活怎样,大伯说太穷,他家40亩地,小麦种17亩,高粱种16亩,谷子种2亩,落生种4亩,小豆种1亩,即使收成好,一年的产值才240.625元。抛掉种子、完粮及街坊杂费、耕牛的喂养三项111.20元,最后也就剩下129.425元。这还没有算上人工、肥料,没有算上苛捐杂税。

关玉润算了一下账,一个十口之家,12个月的日常开销在里面,每人每天平均只有大洋三分五厘,合八大枚半零五个制钱,就按九大枚算,一日三餐,每顿只有三大枚,这还只是维持日常的生活所需,只是普通的食、衣、住、行,还没算人吃五谷杂粮生病,头疼脑热的,走亲串友的开销,关玉润一算账就明白大伯说的“太穷了”的意思。关玉润在当年12月23日的《独立评论》第132号发表的《农村经济一夕谭》开篇有这样一段话:“农村破产”,现在已经成了普遍的呼声……大凡到过乡下的人,谁也不能否认!所以农村之穷,确实是穷,并且确已穷得不可开交!但是,老农们何以如此之穷?他们的穷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些却很少人能具体地告诉我们。换句话说,老农们穷得吃糠吃野菜,穷得衣不蔽体。可是,这些拼命要活的人们,他们日常生活费到底是多少?他们节俭的努力,到了什么程度?

而谢孔宾上学的时候,正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年代。我们知道那个时代,是教育转型的时代,一些私塾还存在。谢孔宾就是先上的私塾,所以他到小学,写作文竟不知道要用白话,那时已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去十多年了,废除科举已经几十年了。“小学为教育之基础”,然而当时的小学教育让人失望,私塾更是误人子弟,还有很多小学等于私塾。

有资料说和单县接壤的安徽,虽然离单县有一段距离,但徽州还算发达的地区,徽州乡村尤其小学……校舍非祠堂则庙宇,设备惟长桌与短凳。教材仍用纪元以前的教科书,教法牢守五百年前的注入式。至于私塾方面,《三字经》《百家姓》依旧流行,那是不消说了。

为了还原谢孔宾上小学的情景,我查找到了《一个徽州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我们看一下这个老师对语文和算数教学的记载。

语文:

乙组造句,每能成而不能写,即极普通之字,亦必来问二三次,最大原因,为北乡方言,与国语不能合一;其次原因,即书写太少。(3月31日)

丙组生识字测验,能写能认能解之字,最多者,有五十四字,少者亦有三十余(能认不能写者不在内)。(4月7日)

甲组学生日记已完一册,以鲍仪懋进步最快。(4月13日)

今天二时甲乙组缀法,虽说是因了现在他们环境关系,出了一个说蝇的题目,可是一方面也根据俞说,给了学生们一个便宜行事。(5月5日)

缀法进步得多了。鲍仪懋今天一个人做了两篇:一篇是五月九日,一篇是写了一封信给胡采芹。因为采芹到凤凰去了好几天了,他们很盼望他(她)回来,鲍仪懋更非常盼望,所以写了一封信叫他(她)来。信也写得很清楚,这孩子的进步实在快,可爱极了!(5月12日)

我们看当时的小学国语课主要教授学生识字、写字、缀法(造句子)、读课文,与我们现代的小学语文教授方法和内容差不多。

民国时候的那些语文老课本,在几十年后曾引起人们的广泛慨叹,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人心却淡定。人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如课文: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十八个字,道出生命的庄重、职业的根本。

在《新国文》初小部分的开篇,有编辑大意的节选:“一、本书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求合于儿童心理,不为好高骛远之论。二、本书包含理科及天文地理历史等科之常识,按照程度分配。三、本书注重立身居家处世,以及重人道爱生物等,以扩国民之德量。四、本书注重实业,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并附书信账簿票据各种文件。凡国民生活上必需之知识,无不详备。五、本书注重国民科材料,如政治、法律、军事等俱择要编入。”

初小课本用语半文半白,每课课文少则几十字,多则百字,内容含古今中外,文意浅显生动,且不讲大道理,都是小故事,润物于无声之中。

“一、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二、表章中华固有之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三、矫正旧有之弊俗,以增进国民之智德。四、详言国体政体及一切法政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五、提倡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六、注重博爱主义,推及待外人爱生物等事,以扩充国民之德量。”

这是《新国文》高小部分编辑大意的节选,高小最后一课《大国民》,学生读完这一课就该毕业了。现在读来,仍令我们动容。“凡我少年,苟有意为大国民乎。则亦无恃空言,躬行而实践之耳。不然者,任人蹂躏,任人宰割,则奴隶之民也。不守法律,不尽义务,则狂暴之民也。奴隶之民多,国必弱;狂暴之民多,国必乱。强弱治乱之原,皆吾民所自取也。呜呼,可不惧哉?呜呼,可不勉哉!”

我们通过这些回顾,就可看到民国时代的那些小学教育的缩影,而那时谢孔宾不认识的加减号的算术呢?我们看一下当时那个老师的日记:

算术一科,近来似少进步。甲组减法,只学到两位借数法……乙组更停顿不前,字题简直做不来,这却和国语有关系的。天天仍旧是二位的进位加法,丙组心算,已能到三十数了。(大多数)竟不知什么缘故,他们什么都没有从前初开学时进步得快,这真使我忧愁……(5月2日)

比进步不明显更让教员忧愁的是,算术教学上初学学生最容易犯的“通病”——“算术上的0”导致的教学难题。总体来看,对比国语课的教学,教员在日记中感叹:“算术上的困难——算术的进步,真是慢极了。”

这个老师还在日记里号召:我们每个人,应当努力向完人的路上去走;走得愈近愈好……如果教师有什么缺点,由他们老实地指出,使师生间有了相爱相助的关系。大家合作了,改进各自的缺点。开诚布公地,大家向做完人的路上走。教师帮助孩子们向上,孩子们也帮助教师向上,什么捉弄玩笑的都没有了,所收的果子是教师和孩子们共赏的。

我欣赏这个老师提倡的“大家向做完人的路上走”,即“努力做完人”的思想,在这个老师的日记里曾有两个小裁缝到学校来询问能否晚上教他们读书。老师虽表示欢迎,但介于当时学校设备不甚完善,无法开办平民夜校。对于平民夜校,老师设想:“将来能得添设平民夜校,未始无益,我辈能教好一善人,即为社会多造一份福,良心上多得一分安慰。”日记中还有多处教员关于教师职业的感悟,如“做有天良的教师”等,字里行间透露了乡村教师质朴又高尚的育人理念。

2021-04-21 2 2 牡丹晚报 content_40004.html 1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谢孔宾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