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1月5日,主题讲座《史话大野泽》在菏泽书城举办,菏泽市社科联党组成员、曹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荣海生借助图文、影像资料,以“大野泽”为中心点,揭开历史画卷,向市民展现了曾发生在我们所居住的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活跃在先秦传说与史书中
据悉,大野泽又称巨野泽,古址在今菏泽市巨野县北部,是由黄河分支的济水、濮水等河流汇聚所形成的天然大泽。
“据史学家推测,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洪水,大禹治水属于最后一次,那一时期,大野泽已存在。《禹贡》记载:‘大野既潴,东原底平。’讲的就是大禹治水到过大野泽。《周礼》认为:‘其泽薮曰大野。’可见,汉朝以前的文献称这里为大野。”荣海生说,上古时期,舜帝的老师善卷就曾隐居在大野,后来迁居到单县所在的区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接大野泽的河流纵横交织,交通便利,诸侯多次在此会盟。据荣海生考证,“巨野泽”之称最早记载于《史记》;《巨野水利志》则介绍说,西周时期,大野泽的形状像一颗肾脏,东北约至郓城、梁山交界处。
随后,荣海生向在场听众讲述了有关大野泽麒麟的故事。据其讲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鲁君西狩大野,叔孙氏的家人捕获了麒麟,人们认为麒麟是不祥之物,便将其打死。
“当时已经71岁的孔子得到消息,到这里来查看,非常悲痛。他说:‘麟者,仁兽也。’为什么说麒麟是仁兽呢?《诗经》里有一篇《麟之趾》,说麒麟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仁兽。孔子又说:‘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吾道穷矣。’孔子把这件事记入《春秋》中,记作‘西狩获麟’,并就此停止《春秋》的编写,世称‘获麟绝笔’。”
传奇故事向来颇具听众缘,孔圣人与麒麟的故事,更吸引了原本在阅读区的市民陆续向讲座区聚集。
秦皇汉武亲临,王莽放任洪灾
“秦始皇东巡过大野之前,曾路过一个地方,当时浓雾弥漫,于是,他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东昏。现在这个县已经改名,有谁知道是哪个县吗?”讲座现场,荣海生借助“东明县名称的由来”等问题与听众进行互动,并向参与互动的市民赠送相关书籍。
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起义之初,项梁曾让他进攻巨野县城。“昌邑人彭越作为刘邦建立汉朝的股肱之臣,曾被封为梁王。而在此之前,他就在大野泽靠打渔为生。封王之后,大野泽就被划归给彭越。”荣海生说。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决口,东南段注入巨野泽,直通到淮、泗等地区。“这次黄河大决口在濮阳瓠子堤冲出了一条瓠子河,淹没了十六郡。水灾延续24年之久。汉武帝刘彻祭祀泰山归来时,亲临决堤处,堵塞住决口,并生出‘吾山平兮巨野溢’‘瑟桑浮兮淮泗满’的感慨。”
可见,大野泽处于山东丘陵和黄河冲积平原的接榫地带,是济水中游的大蓄水池,也是济水下游的水源。巨野城则紧临大野泽东南方而建。
荣海生介绍,西汉平帝时,王莽掌权,黄河决口,大堤损坏长久不修,水患长达60余年。其间,由于巨野泽是被灌注泥沙的中心地带,逐渐造成湖面扩大、湖底抬高。北魏郦道元考察济水后,在《水经注》中写道:“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
“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后,遏制了水患。自南北朝开始,济水利用增加,流往巨野泽的水源渐渐变少,巨野泽亦然。东汉时的权臣梁冀求封地,巨野尽为梁冀所有。”荣海生说。
与古代战争相伴的水道枢纽
南朝宋北伐,疏通了菏水通往巨野泽的桓公沟,该区域成为南北用兵和水道交通的枢纽。
“隋唐时期,巨野泽从现在的巨野县城北向北逐渐推进,延伸到梁山县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当时的巨野泽是‘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荣海生介绍,因巨野泽在当时占据重要的地理条件,多场战事皆与之有关。
安史之乱后,李正己父子造反,巨野是主战场。盛唐荣耀不再,巨野泽沉默地“注视”着后来的各路诸侯、反贼的争斗和野心。
“公元776年,濮州刺史李灵曜造反,平卢淄青节度观察使李正己发兵讨伐,借机占据了曹州、濮州、兖州、郓州、徐州等五州,拥有兵力10万之众。李正己还把老巢从青州迁移到郓州。后来,李正己又发动叛乱,中途病死,其子曹州刺史李纳继承父业,再叛,被打败,李纳降唐,朝廷不赦免。李纳再反,唐朝被迫接纳,封其为工部尚书,继续出任平卢淄青节度使。李纳死后,其子李师古袭任。”在荣海生的讲述中,唐朝末年,那些不被世人熟识的野心家悉数登场。
李师古死后,其弟李师道想接任平卢淄青节度使,朝廷不允许,令建王李恪为郓州大都督、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恪却不敢上任。淮西吴元济也想继承父业割据一方,便与李师道暗中勾结。
“当时朝廷命李师道出兵,平定吴元济叛乱。李师道阳奉阴违,暗地里向朝廷下黑手,火烧了唐朝官兵的粮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唐朝廷只能另派大军平定吴元济。随后,朝廷命令李师道送其子到京城做人质,并缩减封地。李师道拒绝,朝廷当即发兵讨伐。”荣海生说,李师道最终被其下属杀死,其辖地被一分为三,郓、曹、濮三州为一镇,守军被赐号天平军。
唐朝末年,朱温征讨朱瑾、朱瑄,巨野一带也是主战场。公元895年春天,朱温驻扎曹州,大军围攻兖州,朱瑄派兵欲偷袭朱温,想以此解兖州之围,却在巨野遭到朱温军伏击,3000余兵将全部投降,朱温由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数百年大泽终因水患消亡
巨野泽的逐步消亡,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五代十国时期,后梁为阻止后唐进攻,在滑州掘黄河堤放水,破坏了黄河堤坝,汹涌的洪水漫至巨野泽,黄河泛滥由此开始。后晋时,黄河又在滑州决口,大水侵漫汴州、濮州、曹州、郓州、单州等五州之地,洪水聚集到了梁山周围,致使巨野泽向东北方向流转。
“后周时,周太祖郭威带兵攻打慕容彦迢,过大野泽时入住巨野。巨野县令面见太祖,说:‘巨野居于大野之中,山泽之畔,古来多盗贼,难以治理。’周太祖就下令在巨野设济州,设军营防盗。”荣海生讲述。
历史推进到北宋时期,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滑州河溢,大水流经濮州、曹州、郓州三州,注入梁山泊,京东一带的曹、濮、郓的低洼区域及梁山泊内,注满了浑浊的河水,并向南流到徐州,受害州县达32个之多,这是使梁山泊成为巨泽的一次重要决口。”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秋,黄河在澶州决口,北流断绝,黄河主道南移,河水向东汇于梁山泊。这次黄河决口成为北宋后期灾害最严重的一次河患,所湮没州、邑达45个,曹、濮、济、单、郓等州受灾最为严重。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八月,河决郑州原武,入利津阳武沟、刀马河,归入梁山泊。这几次黄河决口,洪水都注入了梁山泊,致使湖水面积不断扩大,绵延数百里。”荣海生说,针对这次灾害,北宋名臣韩琦曾写道:“巨泽渺无边,齐船度日撑。”
北宋末年,巨野泽南部已被黄河泥沙积淤填平,只剩北部的梁山泊。“由于持续性的水源枯竭,从金朝开始,梁山泊大片滩地裸露,逐渐被分割为东平、南旺等五湖。但黄河泛滥仍时常有泥沙、浊水注入梁山泊,加速了湖泽淤浅。公元1150年,黄河淹没了巨野县,济州被迫迁往济宁。”被战乱搅扰几个世纪的土地,终被水患卷入沉默。
“元末明初,梁山泊被淤平,现在所剩只有东平湖了。人们对于干涸的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印象,也仅仅存留在《水浒传》的描述中,更早的大野泽,则逐渐被遗忘。”荣海生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