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淑娅 艳粉
粉条是市民冬季最喜欢吃的食材之一,尤其是涮火锅、炖菜更是少不了它。而经过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地瓜粉条好吃爽口、味道纯正、劲道耐煮,营养丰富,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家住菏泽开发区岳程办事处刘庄社区的刘传敏一家,就与纯手工地瓜粉条有着解不开的情缘,作为一名“80后”,他将地瓜粉条销往全国各地。
12月15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驱车前往采访。
租赁土地种地瓜,只为制作出味道纯正的地瓜粉条
时下,正是纯手工地瓜粉条加工的旺季。12月15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刘传敏租赁的土地处看到,地里到处拉着绳子,上面挂满了晶莹剔透的白色粉条,场面很是壮观。
此时,刘传敏的祖父、父亲正在这里忙碌着。说起纯手工地瓜粉条,刘传敏的祖父刘广聚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今年85岁的他自幼在村里跟着父亲制作手工绿豆、地瓜粉条。
“那时候人们生活都不富裕,生产队里分些地瓜,部分被做成地瓜干,少量被做成地瓜粉条。”刘广聚说,那时的生产工艺很繁琐:先将清洗干净的地瓜装进一个容器中,再用铁锹将整块的地瓜捣碎,然后放在石磨上,磨成地瓜粉。晾干后,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作成地瓜粉条。
“这就是以前磨地瓜粉的石磨,现在很少见了。”刘广聚手抚石磨,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讲述以前他们制作粉条的场景,感慨良多。
“那时吃着地瓜粉条就是香,因是纯地瓜淀粉加工而成,口味纯正,粉条中带着地瓜的清香。”刘广聚说,那年月地瓜产量也低,制作的地瓜粉条量少,大都是自家吃,很少有人出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制作地瓜粉条并销售才逐渐盛行。
刘传敏一家每年都种植两三亩地瓜,经过经验丰富的师傅加工成纯手工地瓜粉条,自家食用,但粉条加工完成后,亲朋好友加上邻居都争相购买,并且好评不断。“每年加工的地瓜粉条都无法满足亲戚朋友的需求,很多朋友建议我多加工一些,他们吃着味道正宗还放心。”刘传敏说,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租赁20亩土地,种植地瓜,让更多的消费者吃上口味纯正的地瓜粉条。
分工明确,只为让消费者吃上放心地瓜粉条
万事开头难。最初,刘传敏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全家人的认可,但干劲十足的他还是坚持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地瓜。“当时父母并不赞同,经过我耐心劝说,他们才勉强同意了。承包土地后,父母、妻子成为主要劳动力,我只是工作之余忙活一阵,他们的付出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刘传敏说。
据刘传敏介绍,每年5月初,他们选择出粉量高的地瓜品种栽种,其间精心管理,到10月初收获季,再将刨出的地瓜清洗干净,加工成地瓜粉,并将其晒干。“每年10月中旬至12月底,是集中制作地瓜粉条的季节。”刘传敏说,“纯地瓜粉条晶莹透亮,吸水性强,耐煮、口感好,深受欢迎。”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从种地瓜、打粉、制作地瓜粉、晾晒、销售,刘传敏祖孙三代分工明确。选择地瓜品种、将地瓜打成地瓜粉,这些都少不了刘广聚的精心指导。老人虽已85岁高龄,但身体硬朗,思维清晰,再加上他经验丰富,可以说是整件事的“总参谋”。“爷爷经验丰富,但因上了岁数,很多体力活都不能亲力亲为,加工地瓜淀粉时,全靠他精心指导。”刘传敏说。
刘传敏的父亲刘培青负责栽种、管理地瓜,用自己多年的农作经验提高地瓜产量和质量,加工、晾晒地瓜粉也少不了他的付出;将晾晒好的地瓜淀粉送到专门的加工作坊,再加工成地瓜粉条,也是他的功劳。“加工、冷冻、晾晒、收装晾晒好的粉条,这些工序很多,也很繁琐。”刘培青说,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而30岁出头的刘传敏工作之余则利用微信、快手、拼多多等平台,将自家的纯手工地瓜粉条销售至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欢迎。
“白菜炖粉条、萝卜粉条,这些菜是大家经常吃的,对于冬天喜欢吃火锅的消费者,我们又特意加工了宽粉。为了让消费者变着花样食用粉条,他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给消费者推荐很多与粉条相关的菜品以及制作方法。”刘传敏说,“从栽种地瓜到加工成粉条,我专门拍摄制作了一段视频,就是为了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地瓜粉条工序繁琐,与机器制作的差别很大。就如同我们常吃的面条,机器加工而成的与手擀面的味道截然不同,手工粉条与大批量机器加工的亦是如此,只有品尝后才有发言权。”
另外,为了让自家的粉条更加精致,刘传敏特意制作了包装箱,干净、美观,还有利于运输,适合走亲访友。“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手工地瓜粉条走亲访友,原来的编织袋包装很不美观,换做包装箱成本虽增加了一些,但更能迎合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刘传敏说。
谈起长远规划,刘传敏介绍,除了聘请一部分专业的师傅加工纯手工地瓜粉条,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他还打算申请商标,将纯手工粉条事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