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00余人的小村庄,一座100余名烈士的墓地,故土难回的英魂,在异乡的土地上得以安息……
单县谢集镇史园村村西的史园革命烈士陵园(上图),又被尊称为“八路林”,这里长眠着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122名无名烈士。史园村是仅有200多口人的自然村,78年来,村民们接力护佑着革命英烈,就像守护自己的亲人。
“去冬今春天气干燥,要多给花草树木浇水。这园里的松柏就像烈士英魂,必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决不能衰败了!”昨天,78岁的史福元老人放下引水管说。
史福元是史园村百余名义务护陵人之一,已默默守望烈士40多年。
20世纪80年代初,史园村分配责任田时,史福元特意申请承包一块土质较差但紧邻公墓的田地,只为方便照看烈士墓。
这些无名烈士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指战员,1947年正月在解放单县县城时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单县人民政府对史园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修缮,并委派两名村民看护。1952年,两位看护老人相继去世。不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守护英烈逐渐成为史园村百姓的日常习惯,并延续至今。
为帮助史园革命烈士陵园的无名英雄找到亲人,单县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多次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及烈士所属原部队联系,还派出寻亲小组奔赴各地,搜集、核查、甄别相关信息。然而,由于信息不全,至今仍无一名烈士魂归故里。
难以回归故里的革命烈士长眠于此,成为史园村百姓心中最大的牵挂。村民史玉兵的祖父史德埠、父亲史福元,曾守护烈士陵园数十载。到史玉兵这辈,三代人接力守护已超60个年头。“爷爷临终前,特意叮嘱我,要把他的坟地选在无名烈士墓旁,好与烈士们做个伴儿。”史玉兵激动地说,“在史园村老百姓心中,这些曾经年轻的英烈都是我们的乡邻,更是我们的亲人!”
在史园村,史传仁、张守礼、王景洪、陈继友等100余名村民,都是烈士陵园的忠诚卫士。每逢清明节、春节、农历十月初一,村民们都按照当地习俗到墓地祭奠。“我常来看望这些‘老邻居’,和他们唠唠嗑。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寂寞了!”清理烈士墓旁杂草的村民张守礼,扭头对笔者说。
为最后一棵松树浇完水,史福元坚定地说:“守护好陵园,让烈士安息,是全村人的责任,子子孙孙都要传承下去,绝不能间断!”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