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6版)
五、精致的文化视角
传山的文学启蒙是从少年时期开始的,从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到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等前苏联小说,到涉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记通鉴、唐诗宋词、古今小说等,一路走来,始终没有放弃。是文学点燃他的梦想心灯,启迪他的心智哲思。他常说:“文学成为伴我前行、慰我终生的朋友。”正是文学的滋养,让他提升观察事物的审美境界。他善于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分析各种现象和问题,这种文化视角也反映在他的作品里。写思念故乡,不是那种单纯的一己之思,而是把乡愁融入地域文化的特色里,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调里。写乡村生活,不是枯燥的晨起暮归,鸡鸣犬吠,而是把乡村图景凝聚成具像的文化象征。如《乡曲》中写万福河的夏夜,“夜深了,哗哗的流水声、泼喇喇鱼儿的打网声,两岸啁哳的虫鸣声,还有天空中偶尔的布谷声,组成美妙梦幻的交响夜曲”。冬天的风涛“是极富变奏的旋律,一会咆哮,一会低吟,一会长鸣,一会短叹,在枝条的指挥下,演奏出雄浑的乐章”。在这里,深沉寂寥的夜,演化出交响夜曲,单调枯燥的风,成了雄浑乐章,常见的田间自然现象,成了有声有色、异彩纷呈的田园牧歌。这样巧妙地赋予大自然文化内涵,把静物激活了,把俗物变雅了。书中像这样的描述俯拾皆是。
散文中的巧借妙引,也是一种文化视角。书中引用最多的是古代诗词名句,几乎每篇文章都有涉及。《乡曲》中为了表达现代高楼拔地而起,影响季风的流向,致使现在乡村很难听到儿时喜欢的风涛声,引用“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诗句。这首诗在乐府诗中不太被人注意,平常很少有人引用,被传山信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我感叹作者知识面宽广的同时,也自然想起发生在我大学老师陆侃如身上的一个故事。20世纪30年代,他和妻子冯沅君在法国一所大学攻读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时,西方学者不怀好意,故意刁难式提问,“汉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为什么要往东南飞”,陆先生毫不迟疑,立马回答:“因为西北有高楼”,就是用的这句诗巧妙回击,引得举座惊叹,击掌叫好,这已成为文坛流传的佳话。可见写文章引用诗句的妙处就在这里,可以让读者从各自不同的感悟中延伸思考,驰骋想象。
六、朴实的语言风格
作品的语言特点最能代表作家的风格。莫言的语言就是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味,陈忠实的语言就是陕西高原的黄土味,刘亮程的语言就是新疆黄沙梁的泥沙味。传山的作品是首次结集出版,他的语言明显带有鲁西南大平原的泥土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作者来说,这种乡音乡情铸就的语言特色,是与生俱来的,是难以改变的。传山相貌堂堂,是个典型的“坐不更名,行不改姓”的红脸汉子,他身上的家乡味最浓。读他的文章,一搭眼就能领略到浓浓的鲁西南风味。文章中用了许多当地的民谣俗语,如“蛤蟆叫,麦收到”“月姥姥,黄巴巴,小磨头儿,来吃妈(奶)”“小猫娃,睡着吧,老猫来了我打它”等等,不一而足,从中可以闻见这块被黄河水浸透了的黄土地所散发的独特味道。古典诗词的引用,古代典故的借用,都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色彩。另外,传山还擅用比喻的手法,行文中以物喻人、以景喻情、以古喻今的情况比比皆是,使语言表述变得生动而风趣。
读罢此书,掩卷深思,感触良多。作者所表现的家国情怀、乡愁情感、孝敬之心和责任意识,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从孔孟的“仁者爱人”,到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直到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传承的一个主体脉络,也是古代士大夫和现代精英人士的精神支柱,是君子之风的主要体现。传山注重对这个优良传统的学习和继承,并有他自己独到的理解。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促进年轻一代热爱家乡、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的形成和践行,是会大有裨益的。
由传山散文作品的结集出版,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领导干部退休之后,拥有多年读书、经世、阅人的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如果拿起笔来,写点散文、杂文、回忆录之类的作品,应当是对社会、对后人最有意义的奉献,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老年养生方式。传山的作为,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笔耕不辍待佳作,墨香四溢盼新篇。传山已经进入文学创作的成熟期,文思泉涌,当一发而不可收。我们期待,今后会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谨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