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5年02月20日
第A06版:悦读汇

味道后面是日子

□朵拉

你早餐吃什么?

中国学者到槟城来,问是否需要给他们准备粥和面条,他们一般很礼貌地回答,都可以;似乎并不在乎。但是,真正坐到餐桌旁,在自助餐台前绕了一圈后,他们会很自然地说:“请问,有没有白粥”或“就一碗热汤面条也行”。

这可以理解。尽管出国,他们寻觅的还是熟悉的味道。

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同时也可以用来说明早餐的重要性。吃得好,才能够开始好的一天。

什么才是好早餐?这是选择过多的槟城人每天睡醒后面临的难题。

槟城是个多元族群的城市,这也反映在吃的文化上。来到槟城,遇到华人,说的是华语,方言是当地俗称福建话的闽南语,然而,吃东西的时候,就不只是闽南菜或者中国菜了。

三大民族在一个国家生活,左邻是马来同胞,右居者为印度友族,免不了时有交流。交流也不仅只限于说话聊天,有时候左邻送来一盘炸香蕉,右邻敲门递过来一碗香喷喷的印度咖喱,都是友情的味道呀。

生活融合之道居首的正是吃。仅是早餐,槟城人就有许多选择:中式的豆浆、油条,面汤、炒米粉,马来的椰浆饭、咖喱卜,印度飞饼和香料炸豆饼,而且多是混着吃。多元的丰富让人对生活充满期待,甚至许多大马人也喜欢到槟城来找吃。

中华文化、马来文化、印度文化之外,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槟城,日常生活还深受西方文化影响。1957年马来亚宣布独立之后,英国殖民者走了,但留下他们的生活习惯,其中一项就是早餐的咖啡和面包。后来我去欧美,发现华人愿意接受这样的早餐,主要是因为食物和饮料全是热的。

记得在西班牙那些天,酒店找不到热水,只能拿着自带的热水瓶,到对面的早餐馆买一份外带的类似甜圈圈的面包,平常不吃甜圈圈,买它的目的是顺带要求一瓶热水。西洋人吃东西不必加热,以生菜沙拉、冷三文治,或冷面包,冷牛奶,冷啤酒,就解决一餐。

华人却有一个需要加热的胃,尤其是早餐。所以,我的咖啡要热的,我的面包要烤着吃。

清晨把面包从冰箱里拿出来,放进小烤箱,五分钟时间,烤箱里的面包仿佛被火热醒了似的,内里柔软,外皮酥脆;再涂一层牛油,放进嘴里,唇齿之间尽是焦香面包加牛油味道的温暖香气,大清早便感觉到幸福就在这一刻开始。

看过许多归侨写的回忆录,他们虽然已返回中国数十年,每天早餐,坚持喝南洋咖啡,吃烤过的面包,不过不是涂抹牛油,而是撒一把糖,然后把两片面包夹起来吃。他们认为这才是理想早餐。书中的叙述让我回忆起我小时候,妈妈为我准备的热咖啡配撒糖的烤面包。

对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而言,一块小小的玛德琳蛋糕是永不褪色的记忆。在他的《追忆逝水年华》里,这一块小蛋糕的味道让他陷入回忆:“那点心的滋味就是我在贡布雷时某一个星期天早晨吃到过的‘小玛德莱娜’的滋味,我到莱奥妮姨妈的房内去请安,她把一块‘小玛德莱娜’放到不知是茶叶泡的还是椴花泡的茶水中去浸过之后送给我吃……”

气味和味道往往可以唤醒记忆,可以带领我们穿越时光。有时候我怀疑大家在思念的,并非白粥,也不是面条,或者咖啡加面包,人们每天醒来就开始寻找适合的喜欢的早餐食物,其实是在怀念每个人记忆里的童年味道。隐藏在味道后面的是岁月里永远无法重来的美好日子。

早餐时间,找你的白粥和烤面包的同时,你在寻找的是你自己,从前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