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运斋 庆堂
文/彭 忠
图/妍言 永革 世江 丽敏
早在宋朝时,古人就已将谷物放入锅里,通过高温高压作用,来改变食物的状态、口感,在新春之际,用爆米花来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们则以此卜问自己的终身大事。后来发明了爆米锅,使做爆米花更为简单,也就更迅速地传播开来。
做爆米花所用的原料有大米、小米、小麦、玉米、花生及豆类等多种。常见的爆米花是用玉米、酥油、糖一起放进爆米锅内,并封好顶盖,再把爆米锅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后,就可爆出可口的爆米花来。
爆米花匠一般走村串巷,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装有爆米锅、一只旧风箱、一只小炉子、一节铁管子——连接风箱和炉子的气管等。爆米锅是生铁的,又黑又重,中间大,两头小,圆鼓鼓的,前头有个小把,是装玉米和放炮使用的;后面有一个摇把,上面还带着一个计温表。把玉米粒和糖精装进爆米锅,盖子扣好,然后找来一把麦秸,生着火。一手摇着支架上的爆米锅,一手拉着旧风箱吹鼓着煤炉,不断让爆米锅升温加压至所需度数,打开封盖,随着“嘭”的一声巨响,爆米花便装满了口袋。
爆米花匠在集市或庙会上,挑选十字路口处把风箱放下,把炉子和风箱连接好,一面销售用自己原料爆好的爆米花,一面来料加工。
爆米花匠挑着爆米锅、风箱及行李,四处漂泊,风餐露宿,走一处做一处,晚上找个稍避风雨的地方,铺盖摊开地当床,可谓席卷天下。而他们辛辛苦苦自食其力,没赚几个钱,还得看别人眼色,弄不好就被驱赶。
做爆米花是微不足道的行业,却也是一座城乡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一道风景。一些旅游城市为了让爆米花匠留下来,特意免费提供场所,让游客在游览中领略一种传统的文化,旨在把这些老行当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能够永久传承下去。毕竟,还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已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