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4年07月26日
第A06版:牡丹园

改名趣谈

□杨洁

我的乳名叫——迷路,是在安徽省泗县农村出生时,爹娘给我起的小名。听爹娘说,父亲十几岁就离开老家东明县学铁匠,后来在泗县结婚成家,头一胎就生了我。按老家起名的规矩,给我起名必须按堂兄弟的辈字起。爹想起老家有我同辈的大哥叫——德禄,就给我起名叫——迷路,禄、路同音。迷路还有一层含义,回去的路迷了,盼我长命,还为我打了一只长命锁挂在胸前,右耳朵上扎了个耳朵眼儿,戴着偏坠儿。

七岁那年跟着爹娘回到老家,九岁时,邻村大鱼窝小学李雪田老师,到家动员我去上学。娘说,上学就得起个学名。她和我爹想了半夜,娘说,叫杨春明吧!我一听特别高兴,好听,上口,含义又清新,李老师直夸这名字起得好。从此,同学们就喊我——杨春明,村里人也喊我杨春明,直到参加工作还是杨春明。

1960年8月,我在城关公社团委会工作时,报名应征参军,填写入伍登记表时,因和别人重名,我改名叫“杨洁”。“杨洁”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小故事,一年前,我被抽到县木材公司收购木材时,给县报写了一篇新闻稿,还没有署名。我正在犹豫,署真名,还是署个笔名?一位从东北来的职工家属看了稿子说,小杨,你读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吗?我说读过,她说,你在稿子上用“杨洁”作笔名不好吗?我觉得用杨洁作笔名很有意思,就署上杨洁两个字。稿子发表后,有人就喊我——杨洁。于是,杨洁就成了我的代号,爹娘也点头表示赞成,在部队战友们都称呼我杨洁,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时用的也是杨洁。

从十九岁当兵改名叫杨洁,其中的逸闻、趣事还真不少。

在部队到医院拔牙时,排号就医,护士喊:“16号杨洁!”我按部队里的规定回答:“到!”护士仍然喊:“16号杨洁!”我又答了声:“到!”她用不相信的目光看看我,我笑着说,我就是杨洁,她不好意思地摇摇头,那意思我明白,一个大小伙子怎么会叫这名字?

我退伍回县在电影院搞过宣传,在县京剧团当过编导,又在文化馆搞文学和戏剧创作,好多人都读过我的作品,看过我写的戏。有一次,县妇联请我为她们编排一个娱乐节目,有两位女干部问我,电视剧《西游记》是你编的吧?我对她们说,不是,那个杨洁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著名导演,是位老大姐,她们笑了。有一年暑假期间,不少人围在街旁树荫下乘凉、下棋,有一位中年人发布马路新闻说,电视台又播放咱县文化馆杨洁杨馆长编的电视剧《西游记》了,正好被我路过听到。正因为同姓,同名,我这个乡土作者杨洁,却沾了并不相识的大导演杨洁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