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胜
文明,是全球疫情大流行时期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关键词!
关于文明,最通俗的解读就是“活着”。详言之,也就是说:人,作为万物之灵,生在天地之间,活在社会之中,你要活成一个什么样子,包括了你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活工作学习休息、待人处事接物等方方面面,最终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形态,养成了怎样的一种习惯,带有了什么样的标志或特定频率,这就叫文明。
人类有史以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文明的内核是文化:文明是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形态,文化是文明内在的灵魂和价值观。
这场全球大流行的疫情,站在人类生命安危的立场上来看,对我们构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和强烈的冲击。跳出来看,这是对整个地球人类文明的一次大考验,或者说是大盘点:看看让我们人类曾经引以为自豪的这一套文明体系到底怎么样,经不经得起洗礼?经不经得起颠簸?不检验、不考验、不盘点,很多东西,脆弱的、短板的都被隐藏了。
这个病毒,归根到底,它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它也活在天地之间,它也飘荡在空气之中,它可以无孔不入,它可以与你发生关联作用,与你抢夺生存空间,你说你上哪说理去?那么厉害的人类,在这个小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面前,瞬间就可以被弄崩溃,甚至于停转、停摆。
从这个角度来看,病毒是无情的,疫情是严峻的,对人类的伤害是巨大的,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但是用辩证的观点看,疫情又能让人类变得清醒,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底是否存在问题?假如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话,为什么这么“强大”的人类却被那么“弱小”的病毒给弄得如此被动?或者说我们对于“强大”和“弱小”的定义是否需要重新厘定?
尽管现在西方欧美疫情的蔓延依然比较强烈,有些地方局部有点失控,但是总的来说,人类整体的福报还在,所以这个疫情还是会过去的,还是会被“战胜”的。《道德经》讲:“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个“慈”就是人的本性、良知,就是人内心多多少少还有的那么一点儿柔软的力量。如果有这个东西在,人能够体谅别人、同情别人,懂得关心、爱护别人,那人和人互相暖流涌动、互相关爱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向上向善的共鸣共振的力量,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根基也就立起来了。
在疫情期间,我们还是能感受得到互相关心爱护、互相帮助支撑、互相温暖感动的东西在。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小圈子还是大圈子,只要这个东西在,人类文明就有希望,就不用过于担心。我们可以比较乐观地放眼未来: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被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春天可能会迟到,但是绝不会缺席!
但是,究竟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告一段落呢?我的体会,应该是大多数人类该进行的反思、该触动的那个东西基本到位的时候,这场疫情才能真正画上一个句号。如果还像过去一样,闹了一场疫情,然后大家就觉得没事了,过去了,都散了吧,该干啥干啥去吧;也不反思,也不总结,也不去改正自己一些错误的东西,那这个东西估计就没头。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