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艳粉
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扎根农业科研一线,与泥土、大豆为伴,精心培育优良品种,为“菏豆”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农民增产、增收带去更多新希望。
菏泽大豆在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种植区堪称标杆,不少豆农点名购买“菏豆”品种。
“菏豆”系列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商品性好等优点。这么优良的品种是如何研发出来的?日前,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市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专访了所长王秋玲,聆听她和团队的故事。
与泥土为伴,精心培育优良品种
当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王秋玲的办公室时,她和团队两名成员正在整理大豆的相关材料,研究品种预测。此时,团队的另外两名成员正在海南的土地上忙碌着。那天,他们团队在海南加代实验的大豆品种正好播种。
“大豆育种周期长、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选育一个品种在很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十几年。夏秋季节,我们在本地观察筛选,冬春季节在海南加代。”王秋玲说,现代农业大都实现了机械化,而育种人因工作需要,必须靠纯手工来完成。“试验田里每个品种仅有几厘地或几垄地,只能靠人工播种,播种完成后还要浇水、补种,反复几次。等到苗齐苗壮时,我们心里才稍微踏实些。”王秋玲说。
作为市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长、大豆研究所的领头人,王秋玲自1987年进入市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工作以来,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做研究工作,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让她在大豆育种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王秋玲常说:“培育良种的过程如抚养孩子,但要比抚养孩子更用心。”大豆育种周期长、连续性强、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亲本材料的特征特性和遗传特点的基础上,巧妙配制杂交组合,科学进行杂交后代选择、合理搭配各项试验程序、综合评价高代品系等一系列工作,才能在数以万计的杂交后代材料中,筛选出一两个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这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育种者的心血和汗水。
从育种目标的制定、杂交组合的选配、育种材料的精选整理,到试验方案设计、试验田整地规划、田间观察记载、田间选择,从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王秋玲和团队成员一年到头一刻也不能停歇。
每年“三伏天”是王秋玲和团队最忙碌的季节。那时,他们要在大豆试验田里从早忙到晚。早晚做杂交,中午进行田间管理。为了抓住最佳时机,提高授粉率,他们必须早晨四五点钟就下地,将每个豆花里的雄蕊除去,再选取其它品种的花粉涂抹在针尖般大小的柱头上,为其授粉。“每天迎着朝阳、伴着落日在试验基地忙碌着观察记载,晚上还要加班整理汇总数据、分析问题、查阅文献,关键时期常常连续一两个月都不能休息。”她说,“三伏天”一般人在室外20分钟就汗流浃背,但他们一天需要在田间劳作10个小时以上,一天下来精疲力尽。
“育种就是陷阱,陷进去就不想出来。出于好奇心,我每配置一个杂交组合都有一定的发展预测,到了明年如果它按照自己的预期发生变化的时候,会感到非常惊喜;反之,则会分析原因,矫正思路。”王秋玲说,育种人如果没有甘于寂寞的心境、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在作物育种方面很难有所建树。
王秋玲认为,正是大豆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多年来,市农科院大豆研究所锻炼、培养了一支爱岗敬业、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经验丰富、精诚团结的创新团队。“我们团队有7名成员组成,具有共同的目标,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的定位与责任,工作积极主动、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共克科技难关。”
“菏豆38号”创黄淮海大豆千亩方高产纪录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30多年来,王秋玲用一颗献身科研的赤子之心,带领团队成员,凭着矢志不渝的坚守,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大豆产量品质,振兴菏泽大豆品牌,结出累累硕果。
菏泽大豆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内容涉及遗传育种、生理栽培、科技服务等领域,造就、培养了40余位大豆专业研究人才,先后培育“跃进系列”“鲁豆系列”和“菏豆系列”等大豆品种28个,为黄淮海夏大豆区的大豆品种更新换代和大豆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39项,19个品种获得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两部。
“这些年来,我们历届领导都对大豆育种工作非常支持,不管条件多艰难,都要保持定力,不受外界干扰。”王秋玲介绍,“育种是连续性很强、不确定性因素多的工作,我们在继承前辈的育种材料基础上,不断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20年,“菏豆33号”通过国家审定;2021年“菏豆36号”通过国家审定;2022年,“菏豆39号”通过国家审定;2023年,“菏豆37号”通过国家审定,另外4个品系参加国家大豆品种审定试验,4个品系参加山东省大豆品种审定试验。这一个“菏豆”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的背后,是育种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换来的。
“2022年,‘菏豆38号’以亩产350.56公斤通过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实打验收,2023年以每亩实收303.96公斤创黄淮海大豆千亩方高产纪录。”王秋玲自豪地说,“菏豆”系列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商品性好等优点,在黄淮海适宜地区年推广面积近300万亩,每年新增经济效益3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