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0年04月16日
第A12版:文娱圈·影视/福彩

《清平乐》集齐风雅颂

古装剧《清平乐》开播,讲述北宋皇帝赵祯从少年登基到“仁宗盛治”的故事,也展现赵祯作为“人子、人夫、人父、人君”的情感抉择。剧情刚刚铺展开来,关于故事的节奏、戏剧的张力、慢品还是倍速观剧之间,见仁见智。但在“考究”二字上,众口一词。

何为“考究”?

借用弹幕的话“语文书本里走出的场景”,宋仁宗一朝的名臣名士,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那些泛黄画卷里静止的北宋炊烟,都在荧屏上缓缓生动了起来。而在主创的理念中,“考究”是用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来展现古代题材。具体到《清平乐》,大势尊重历史,角色尊重人性,细节尊重文化。当作品集齐风雅颂,用大量细密的针脚编织出一幅人文画卷,观众审美一致的背后其实是电视剧艺术的创作秘辛——国产剧审美的归途,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吾土吾乡。

青史留名者看点多

晏殊是剧集开篇第一位名臣名士。少年仁宗得知自己身世后直奔永定陵,执意要见在此守陵的生母李顺容。旁人拦不住,晏殊策马赶来规劝,几番回合,他不是雨中吟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婉约词人,而是帝师晏殊、政治家晏殊。一幕戏交代人物关系,也透着几分剧作的野心。

除了晏殊之外,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文彦博、韩琦、吕夷简、黄庭坚、米芾、包拯等青史留名的人物,都涌现在仁宗执政时。对于《清平乐》,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固然是优势,能勾起观众对儿时语文课本里的回忆,也就有了“全文背诵天团”的吸引力。但电视剧不等于诗词大会,怎样为这些青史留名者安排兼顾了历史真实与戏剧节奏的故事,颇为考验剧作能力。

不妨看看剧中几位名人登场的安排。欧阳修的出场意气风发,乡试、会试都是头名,只待殿试之后“连中三元”。他对自己确信无疑,大笔一挥就在市集贩售的袍子上题词“状元袍”,坊间对他、甚至晏殊对他都颇为推崇。可太后和吕夷简都旁敲侧击,写了艳词的状元怕是有违朝堂体面。仁宗审度后一锤定音,把欧阳修摘出前三,判为十四名。文人的风流桀骜、太后与皇帝的暗流涌动,尽在欧阳公高开低走的初亮相里。

范仲淹的第一幕戏也有反转。他辞官为母守丧,受被贬为应天知府的晏殊提携,往应天府执教。那天,站在学府小厮面前的范仲淹,草帽、草鞋、旧衣衫、不修边幅。小厮上下打量,觉得这衣着实在不符饱学之士的风采,只想将其打发走。争执不下间,晏殊赶到为其正名。这次的反转里,为后人所铭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之士,初露锋芒。

善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引经据典,同时也不简单堆砌了之。编剧朱朱说:“我们写宋仁宗的一生,肯定会涉及名臣名相,但故事会有侧重、有选择。希望《清平乐》能抛砖引玉,让大家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去看看真正的历史和文学。”

历史故事沉淀在细节之中

新剧刚开播时,不少观众嫌它太慢。那个年代为何能温润安宁、海晏河清,这与宋仁宗一直遵循的“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不无关系,而他的“仁”也是在岁月里洗练出的。

前两集讲到了少年皇帝与一碟蜜饯果子的故事。仁宗对生母唯一的记忆,是幼时她亲手制作的蜜饯果子。为了刺激刘太后,他示意皇后妃嫔在后宫大量炮制,送给太后品尝,还在盘子上刻有“三春晖”,暗暗宣战。“蝴蝶的翅膀”轻轻在宫内扇了扇,幼稚的小把戏不久后就付出了代价。

蜜饯果子引发的蝴蝶效应,让仁宗领悟到了“忍”,领悟到了自己强大之后的责任。“一言可福万民,一言可祸四海”的命运判词,早在那时就已写下。

这些看似与故事主线无关、却又与主角性格环环相扣的细节,丰满了人物,也让那段时间为何能涌现如此多“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有章可循。如果说精致的服化道是古装剧审美的初级门槛,那么字里行间透出浓浓骨气和品性、各色人物都肩负文化承载与故事讲述的双重使命,这样的作品才是具有中华美学神韵的视觉艺术,才能不负中华文化吾土吾乡。

文慧

2020-04-16 文慧 2 2 牡丹晚报 content_10401.html 1 《清平乐》集齐风雅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