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蔽日的法桐树华荫如盖,令人心旷神怡,与千亩公园内的鲜花绿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鸟鸣林中,人在画中”的乡村美景图——此处是与东明县焦园乡政府“相望”的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焦园乡原来是一片贫瘠的沙碱地,如今却被称为幸福地、富裕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生态环境。”日前,焦园乡党委书记周福京给出了答案,该乡立足黄河资源禀赋,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正逐步成为东明南部生态保护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荒地变为良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焦园乡地处黄河滩区,过去因为黄河泛滥,土地呈沙碱化,勤劳智慧的当地群众通过打机井,挖沟渠,建桥闸,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小麦亩产量由150公斤提高到了500公斤以上,成为东明县的粮食主产区。
“滩区迁建完工后,如何实现旧村复垦,把荒地变为良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焦园乡相关负责人说,为抢抓农时,乡领导干部、施工监理终日奔波连轴转,拿出资金1200多万元,推动辖区内坑塘填埋、表层覆土,低洼土地平整,以及清挖沟渠22条90公里,新修桥涵闸4座,提升改造耕地4万亩。把全乡9.1万亩耕地改造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吨粮田。仅新增的4300余亩耕地,每年就可增加收入1000余万元。
生态经济有效益
焦园乡通过土地流转3.8万亩,与河南省粮丰农业公司和济宁道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其中小麦良种繁育面积14000余亩,藏红花种植面积1500余亩。建成园林式蔬菜基地一处、冬暖式蔬菜大棚20个、稀有食用菌种植基地268亩,涉及的24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增收900余万元。
乡林业站站长张雪文介绍,今年焦园乡与东明县河务局合作,从南娄寨到大李庄,在沿黄河大堤15公里的路段,栽种大叶女贞1万多棵,五角枫、樱花树、百日红等2万多棵,在10个村台和阎新路栽种木质好、生产快、易管理的楸树4万多棵,白蜡树1万多棵,6年后这些树木就可成材出售。
今年初,焦园乡政府与县水务集团和水发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在10个村台提供闲置地块种植绿化苗木,由专人管理,5年为一个周期,绿化树木售卖后企业和村集体进行利益分成。既绿化美化了环境,又减少了人居环境美化工程的成本,还为村集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只有发展绿色产业,才能确保碧水蓝天。去年在清理黄河“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中,该乡先后拆除各类砖窑场、养殖场建筑162个,拆除家具、木材、食品、器材等各类加工厂、作坊共21个,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绿色环保产业。焦园乡通过招商引资,已引进环保型企业新材料制造业7家,年产值1亿多元,招收附近村庄的农民工400多人。
“黄河经济”富百姓
焦园乡立足独特的黄河滩区生态资源,发挥淡水渔业与传统农业生态共存的优势,全面推广综合种养发展模式,实施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开发,该乡6000多亩水面分别与山东泰元水产养殖公司和河南浩泰水产养殖公司签订了承包合同,单寨村水产养殖基地面积1800余亩,年产值达7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灵活就业1.5万人次,人均年增收8000元。
单寨、马厂、徐夹堤等村,现已开发滩涂低洼地池塘96个,发展水产养殖面积2800多亩,其中鮰鱼1200余亩,平均亩产在2000公斤以上,亩利润达1.8万元。根据市场需求波动,还进行观赏鱼、红草、锦鲤、草鱼、鲤鱼、南美对虾等水产品养殖,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
同时,该乡保留了“黄河入鲁第一村”的辛庄原村落面貌,升级改造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品牌。积极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化旅游路线,注重滩区民俗文化保护,编制了黄河入鲁第一村辛庄保护规划,讲好“黄河故事”,保护“黄河记忆”,努力擦亮焦园乡“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品牌。打造黄河大堤公路特色景观大道,达到四季常青、鲜花不断,提升黄河大堤观赏旅游功能。焦园乡重点打造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商贸中心项目,该项目打造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餐饮住宿、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已有32家商户入驻该项目,今年上半年消费额达200万元。
笔者手记:
金秋时节,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笔者走进东明县焦园乡进行了探访,收获颇丰。曾经,东明县焦园乡还是“沉睡”的沙碱地,如今的焦园乡已摆脱往日“标签”。蓝天白云下,近10万亩良田平畴沃野,与蜿蜒曲折的黄河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这里不仅是山东省生态长寿之乡,是山东省旅游强乡镇,还是远近闻名的幸福地、富裕乡,这里聚集了人气、汇聚了高质量发展力量。焦园乡向碧水蓝天要效益,环保绿色企业不断在这里投资兴业,群众也过上了“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的幸福生活。蓝天白云下,老百姓的一张张笑脸也成为田园风光里最美丽的风景。
通讯员 侯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