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3年08月04日
第A6版:专版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纪实

在《读者》集团打卡留念 工作人员介绍兰州西脉记忆公司产品 在兰州水车博览园体验仿古水车 感受牛肉面制作过程 水墨丹霞美景 兰州夜景 黄河穿城而过

九曲黄河穿城而过,南北两山耸峙而立,独特的地形地貌,让兰州这座文化名城恢宏伟岸,大气磅礴,这里是中国唯一黄河穿越市区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

7月23日至27日,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2023年年会暨“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在兰州圆满举办。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160多人,对发展中的兰州进行全方位“探访”,用笔墨和镜头聚焦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闪光点,共同讲好兰州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的精彩故事。

活动中,全国近百家党媒同仁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永登县等地,调研兰州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进程和统筹推进强省会行动的有效实践,感受生态兰州、工业兰州、创新兰州、文化兰州的底蕴和魅力,体会“丝路明珠”“黄河之都”的别样风韵和蓬勃发展之美,领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的源远流长和雄浑壮美,并在全国近百家党媒及其新媒体平台进行视频、图文、海报等各类媒体产品的分发和推广。

生态

黄河之滨会更美

“兰州的天真蓝”“人在城中,城在绿中”“走在黄河风情线上,河风清爽,令人心旷神怡”……7月24日,来自全国百家城市党报党媒的社长、总编辑和媒体代表在望河亭、水车博览园、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等地采访调研时,对兰州的生态建设发出由衷的赞叹。

两山对峙,大河中流,造就了兰州得山独厚、得水独秀的独特城市魅力。近年来,兰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兰州人民群众的幸福河。望河亭上,打卡拍照的游客熙熙攘攘;水车博览园里,黄河悠悠,水车旋转;中山桥下,黄河奔流而过,对岸白塔山苍翠巍峨;夜游黄河,烟火中的兰州让人流连忘返……

“兰州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有机融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两山夹一河,依山傍水山水相依,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并不多见。”泰州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王桂说,百里黄河风情线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些独具黄河元素的地标次第呈现,让黄河文化更加可感可触。特别是将黄河打造为城市客厅、融入百姓日常,在惬意的闲适生活中彰显了市民的幸福感。

工业

兰州新区大有可为

“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想象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7月25日,参加“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的嘉宾走进兰州新区,看到呈现在眼前的一座现代化生态新城,来自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张春荣啧啧称赞。荒漠起新城,处处皆风景。兰州新区的发展历程,是“工业兰州”发展史的一个剪影。

2022年,兰州市聚焦振兴“兰州制造”,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了《兰州市贯彻落实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全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3%。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51.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同时,推动了149个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实施,创建省级绿色工厂7户、培育国家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3户。

2023年更是兰州强工业行动实施的关键一年。为攻坚突破大项目,兰州市将持续推进156个强工业项目,并在继续壮大规上企业规模的基础上,落实专家问诊、精准推送、特事特办、新政不来即享等措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户以上。同时,兰州市将继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治理应用,重点在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树屏食品产业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并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发挥兰石化、生物所等37户企业“链主”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

“今天,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新区近年来发展情况时,很动情地说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当初我们来这里可以说一无所有,但是经过十年的努力奋斗,我们的付出有了收获。’从黄土荒丘到花海绿洲,从干旱贫瘠到高楼林立、产业落地,兰州新区创造了一个从零开始、破茧蝶变、令人瞩目的奇迹。”荆州日报社社长、荆州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代志武说。

文化

跨越距离的“心灵共鸣”

兰州靓丽名片、“中国第一期刊”……《读者》杂志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发行量多年领跑中国期刊界,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来到《读者》集团,就像走进了神圣的殿堂。”7月26日,参加“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的嘉宾们在《读者》集团纷纷打卡留念。“确切地说,这种心情就像粉丝见到了倾慕多年的偶像。”人群中,一位媒体人激动地说。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秦腔博物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在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嘉宾们用镜头和文字聚焦金城文化,记录触动内心的精彩瞬间,感受更多跨越距离的“心灵共鸣”。“在秦腔博物馆里看到了最早的秦腔唱本、脸谱、老杂志、老戏票、唐代的戏俑等实物资料,这些细节和这份用心足以见得地方政府对于秦腔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每个地方都有其独有的戏曲,秦腔让我想起了家乡南昌的青音和采茶戏,对于两个地方来说,如何进一步保护民族性地域文化,如何推动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是一个共同课题。”南昌日报社时政部主任王少波颇有感慨。

通过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不懈努力,兰州基本建成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市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的良好文化生态,也因此成就了这座开放包容、更具活力、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和“宜居都市”。黔西南日报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查必芳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的一名媒体人,非常关注非遗文化、民族文化。在参观了秦腔、彩陶、太平鼓、高跷等非遗项目后,这些有着强烈地域性特点的文化符号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去后,我也会多多宣传兰州,让更多的朋友来到这里研学、旅游,收获不一样的精彩之旅。”

创新

用科技硬实力推进强省会行动

“这个材料的生产原料是什么?”“它能应用于哪些场景?”“韧性怎么样?”7月26日,在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内的兰州市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参加“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的嘉宾们站在一起,被讲解员手中形状各异的金属配件吸引着。在讲解员的测试下,原本长长延伸着的金属环在低温中瞬间缩成一团,前一秒还松动的卡扣立马就牢固起来……嘉宾们讲出各自心中的疑惑,对眼前的一幕感到惊奇。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全国169个高新区的初心和使命。从科技街起步的兰州高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达到第56名。自兰州高新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以培育以来,辖区企业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两家机械人工心脏瓣膜的生产企业之一,公司研制的新一代CL-V型“兰飞瓣”成为国内人工机械瓣膜“领航标”;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Ⅲ价轮状病毒疫苗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7%;奇正藏药研发的消痛贴膏连续12年排名外用止痛药销售榜第一,位居首届非处方药产品排行榜中药外科类榜首……窥一斑而知全豹,兰州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只是兰州持续推进强省会行动的缩影。

未来,兰州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为重点,开展融合应用示范,并发挥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促进产业和科技对接,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此外,兰州将从总量增长、质量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出发,大力发展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产业,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为推进强省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文/图 记者 张啸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