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新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最强音,吹响了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军号角。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在理论与实践的共鸣中把握“两个结合”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他还进一步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为我们深化理论认识、提升文明自觉提供了科学指引。“结合”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路径,孕育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形态。为人类求解放与天下为公、唯物主义与天人合一、人民创造历史与民为邦本、共产主义与大同社会,均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作为“结合”前提的契合性的明证。“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在历史与现实的辉映中坚定文化自信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展现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我们一定能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用中国道路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坚持走自己的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交流与互鉴的碰撞中秉承开放包容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要牢牢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既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与文明特性,又保持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积极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新征程上,要秉持开放包容,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能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在继承与发展的交织中坚持守正创新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与古为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跨越时空,指引前进方向。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牢记嘱托,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奋勇向前,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单位:中共巨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