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7日
第A2版:综合新闻

种好自己的中药材

——市农科院推进重点项目助力中药材种植提质增效纪实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菏泽市把生物医药产业列为“231”特色产业体系之首优化发展,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裂变式增长,年均增速超过30%,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833亿元。

保存量 促增量 科技惠民稳发展

中药材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过去,我国的中药材主要依靠野生资源,而到了现在,国内中药材种植的生产量已经占到了中药材供应量的70%以上,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农业体系。

“对菏泽而言,中药材种植不仅是中医药产业的物质基础,更是种植者的收入来源。因此中药材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医疗健康和民生工程,关乎八万亿健康服务业目标的达成,更关系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市农科院党委书记杨涌说。

目前,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连作障碍、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及田间管理技术不规范等,造成产量低、药效差、效益低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如何才能“种好自己的中药材”,助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菏泽市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菏泽市农业科学院争取并实施了山东省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区域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态种植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这个项目就是通过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及产业应用基础课题研究,增加中药材种植收益,以无公害、稳定均一的药材保障中医药的健康发展。

冲一线 抓项目 埋头苦干勇争先

千方百计“种好自己的中药材”,既是市农科院的奋进旗帜,也生动诠释了奋进新征程应有的精神状态。为做好项目工作,菏泽市农业科学院中药材团队从项目的申请到项目的启动实施做了大量工作,集中精力科技攻关,以确保高标准完成项目任务。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申请承担省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参与单位多,时间紧、任务重且分工协调难度大,技术人才缺乏。”市农科院项目负责人王连祥告诉记者。

为了完成项目申报,王连祥同参与单位咨询国内知名中医药专家20多人次,项目申请书先后更改了16次,常常是白天查资料,向专家请教,晚上集中开会,汇总整理材料。王连祥说:“那个时候,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心里想的都是项目的事,这样的工作节奏大概持续了两个半月,直到项目立项我心中的大石头才落了地。”

在这个过程中,王连祥释放出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种好自己的中药材”最生动的注脚。市农科院的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深耕脚下这片土地。他们心有所信,传承信仰的力量;勇挑重担,不负历史的使命。

不畏苦 勇攻坚 初心不改谱新篇

中药材水肥一体化,可使中药材水肥用量减少15%-30%以上,提高灌溉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同时减少对土壤环境和水资源的污染。项目团队开展试验,需要在多个乡镇、小区进行专业田间试验,为了保证试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团队的科研人员不畏严寒暑热,徒手称量肥料并按试验要求施到穴里,然后徒步跑到一公里外的水井处,手掂肩扛进行浇水试验。

由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白药育种研究,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张继雨而言,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许多个夜晚,张继雨都在失眠与眼泪中度过,然而第二天一早,她便又提起精神、拿起材料,开始认认真真、一字不落的读文献、读专著,连页尾注解都不曾放过。

去年春天,为了杂交授粉工作,张继雨早上五点钟起床、晚上一直到天黑看不见才肯下班,连续一个多月都蹲守在种植基地里,去雄、套袋、授粉,手指头被扎破了也不吭声,腰疼得站不起来也从未抱怨。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当父母看到备受宠爱的小女儿皲裂粗糙的双手、沾满泥土的衣服,都心疼不已。但天性乐观的张继雨却反过来安慰他们说“我好着呢!”。父母不知道的是,她常常要贴着膏药,才能忍过一夜又一夜的疼痛,稍微得空时,就去医院做针灸,理疗。尽管在一个办公室,同事们却从未从她口中听过一句怨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目前我市“区域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态种植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共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制定发布山东省团体标准5项、地方标准1项,获得省市级奖励3项。

记者 张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