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3年07月19日
第A6版:人文菏泽

古代任职成武的主簿们

(下)

成武县出土的北宋钱币

作为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之一的《三字经》,不但是中国古代儿童的经典读物,而且在当代仍然受到诸多人们的喜爱。《三字经》中有一段话叫作“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意思是宋代的梁颢在学习上孜孜不倦,八十二岁时中了状元。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高祖梁涓曾任成武主簿。

据《宋史·梁颢传》记载:“梁颢,字太素,郓州须城人。曾祖涓,成武主簿。祖惟忠,以明经历佐使府,至天平军节度判官。父文度早逝,颢养于祖父。” 梁颢的家乡是今山东的东平县,他的曾祖父叫梁涓,曾经当过成武的主簿。但也有其他记载说梁涓是梁颢的高祖,梁颢是梁涓的玄孙。梁涓由于只是一个县的主簿,其名气远远没有梁颢的名气大。而由于梁颢中了状元,其子梁固也中了状元,成为中国历史罕见的“父子状元”。因为梁颢后来成为翰林学士、开封府知府,所以被《宋史》立传,因此,他的祖辈为官历史也被记录下来。梁涓是不够被史书立传资格的,所以,他的任职经历和有关情况没有被记载。但因为他非常重视教育,从而使东平梁氏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有“梁半朝”之称。从《宋史》记载看,梁涓的儿子梁惟忠,以明经出身,做到了天平军节度判官的职位。梁惟忠的儿子梁文度早早就去世了,留下了儿子梁颢。在这个情况下,年幼的梁颢就跟着叔父生活,并开始读书。有趣的是,以后也曾任成武主簿的王禹偁这个时候才刚刚准备科举考试,因在当地非常有名气,梁颢的叔父可能邀请了他为梁颢授课。但一次梁颢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去请教王禹偁时,王禹偁却没有解答。梁颢受到刺激,回去后发奋读书,不到一个月,又遇到了问题,他再去请教王禹偁,这次,王禹偁却对他大加赞赏。从这两次梁颢请教王禹偁来看,王禹偁并不是故意不解答,而是因为梁颢请教的问题非常简单,可以通过自己学习来弄明白,而他并没有深入学习,王禹偁这样做是为了激励他学习。到了第二次,他再请教的问题就很深奥了,有解答的价值,所以王禹偁才对梁颢大加赞赏,是觉得他学习程度已经到了一定阶段了。在王禹偁的指点下,梁颢的进步非常快,但他第一次考进士的时候,却没有考中,留在了京城。 也许是看到了科举考试中的不公平,梁颢就大胆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在奏章里,他讲述了唐代的科举方式以及五代时的选人制度,通过对比来说明选人要不拘一格,并指出了当时科举的片面性。这篇奏章可谓指出了科举选人方式的要害,但不知何故,奏章交上去后,没有回音。《宋史》全文记载了这篇奏章,说明这篇文章皇帝肯定是看到了,并且成为宫廷的档案。如若不然,修编《宋史》的人是看不到的,因为修史都是根据当时的档案和宫廷记载来修撰的。

到了北宋雍熙二年,梁颢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中了进士,由于他成绩突出,宋太宗召见他,询问了他的门第情况,赐甲科,也就是第一名,成了状元。并任命他到大名府担任观察推官,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梁颢这时并不是和《三字经》中说得那样,八十二岁中了状元,有人考证,这时的梁颢是二十二岁。《三字经》这样形容梁颢,大概是为了鼓励人们终身学习。

在仕途上,梁颢起起落落,到了宋真宗咸平元年,梁颢参与修撰《太祖实录》和皇帝的起居注,一下成了皇帝的身边人。一次,皇帝下诏征求大臣们对边境防卫的意见,梁颢上书陈述了他对用兵的意见,条分缕析,非常有见地,受到了当时人们的称赞。咸平三年,宋真宗任命他知制诰、赐金紫。梁颢是一个非常适合当官的人,《宋史》记载:“颢有吏才,每进对,词辩明敏,真宗嘉赏之。”在宋真宗的提携下,梁颢当上了翰林学士,景德元年,成为开封府知府。

梁颢有三个儿子,他的大儿子梁固,从小就非常好学,梁颢非常欣赏这个孩子。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梁固又中了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父子状元”。

梁涓曾任成武主簿,但他没有能够见到自己子孙的荣耀,但是成武主簿的职务也锻炼了他,在家族的传承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大概也是他的后世子孙能够成为有名的官吏原因之一。 张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