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光乐
樊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偏居于牡丹区东南一隅。那年,当我成为省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队员后,便与樊庄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村里工作生活了两年多时间,在此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已镌刻在记忆深处,成为我生命历程中一段美好而又难忘的回忆。
2020年10月,我们工作组谨记各级领导的殷殷嘱托,进驻樊庄开展帮扶工作。驻村后,按照省市委的工作部署要求,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在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驻村队员,我也见证了这个小村的发展与变化。
我不会忘记到村报到的第一天,那是2020年10月9日,在何楼街道办事处参加“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后,街道安排前来参加会议的村党支部书记陪同工作队员到所在村先熟悉一下情况。我开着车拉着樊庄村书记和街道的小刘同志,行驶在西安路上,平坦的大道倒是令人很惬意,很快车子从西安路往东一拐,进入了一条坑洼不平的道路,一直走到村子都是这样的路况。一路颠簸,终于到达村“两委”驻地。事后,我才得知通往樊庄的路不止这一条,而小刘选择了走这条路,用意就很明了了。而当我看到村子的景象时,更是令人难以置信,只见村“两委”办公室前面的小广场上柴草、垃圾遍地,有户人家的生活污水流到了广场的东侧,几只鸭子和鹅在污水中嬉戏。尤其是村子内几条道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污水横流……真没有想到,都什么年代了居然还有这样破败不堪的村子。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暗暗发誓:一定让樊庄村变个模样,决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刚到村里时,群众大多认为我们是来走走过场的,干不了什么大事。所以在起初走访中,群众对工作组的态度不冷不热、爱搭不理的,有的人还有抵触情绪,有的人牢骚满腹,还有的人看你的眼光都不对头。对此,我没有气馁,带领两名队员走村入户,察民情、听民意,始终平和真诚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后来,随着工作的深入及帮扶项目的逐步实施,与群众接触多了,他们便由开始的躲躲闪闪,到后来主动邀请我们去家里坐坐,唠唠家常,与群众的距离也越来越近。有的群众也会主动找到我们,畅谈自己的想法及对村子发展的意见建议等,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经过走访调研,我们了解了群众所思所盼,掌握了村子的基本情况。
群众想致富,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好支部。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是工作组的一项重要工作。工作组进驻后,在全面了解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放在抓好农村基层党建上,从“强班子、带队伍”入手,着力提升村党支部组织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我们紧盯村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狠抓党员教育培训、支部规范化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环节,帮助村“两委”班子补短板、强弱项、提素质。督促村支部严格“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不断提升村支部建设水平。通过扎实开展各项党建工作,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村“两委”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普遍增强。在村内道路修建、铺设下水道、道路绿化、路面硬化等项目实施中,村“两委”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书记樊春训,也是快60岁的人了,在村子修路期间,起早贪黑,操心劳神,等路修好了,整个人也瘦了10多斤。
在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尊重民意,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从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优先将道路修建、铺设下水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驻村两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工作组利用专项帮扶资金为村里修了4公里多的水泥路,铺设了2000多米长的高标准下水道,硬化了村内所有裸露的地面,安装了路灯,路两侧进行了绿化,为群众建了一座水冲式公厕、一处文明实践站……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2021年11月10日,阳光和煦,碧空万里。这天,对于樊庄村的群众来说,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该村新修建的水泥道路正式通车了。从此,人们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不堪日子。
“原先我一推开大门,看见眼前坑坑洼洼的路,特别是车辆通过后尘土飞扬,心里就堵得慌。现在的路修得光滑平整干净,出行安全顺畅,我心里也敞亮多了。感谢上级政府和工作组给咱老百姓修了这条‘幸福路’!”看着家门前修缮一新的水泥路,住在村西头路北的樊百亭老人说出了心里话。
在修路过程中,有几件小事让我特别感动。第一件事:当群众得知修路后,内心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临街道两旁的杨树大都是群众自己栽种的,在修路前期清障工作中,群众二话不说,主动将杨树伐掉,清障工作非常顺利,仅用了两天时间。第二件事:在修生产路时,要占用一户人家部分耕地,这家户主深明大义,诚恳地说“只要把路修好,占我多少地都行”。事实证明,只要你心里装着群众,一切从群众意愿出发,工作思路才会对头,才能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
2022年6月底,街道办事处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擦亮美丽家园底色”的理念,以全区深入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将樊庄村列为重点村来打造。街道与驻村工作组共同发力,共商人居环境提升大计,把治脏、治乱、治水、增绿等作为重要内容,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五化”同步推进。驻村工作组成员积极参与,发挥了应有作用。该村东南原先的水塘垃圾遍布、水体腐臭,周边群众深受其害。经过治理,水体干净了,垃圾清除了,水塘周边用砖铺设了小路,并在西北角建了一个亭子,建成了一处绿波荡漾的景观,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子中央原有一处闲置场所,坑洼不平,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经商讨,决定打造一个小广场。经过填埋、硬化,建成了430平方米的小广场,并配套了部分体育器材。村里所有房屋均用涂料粉刷一新,上白下灰,层次分明,颇具江南徽派建筑风格。同时在沿街两侧的墙体进行了手绘,绘上了各种色调各异的写意画,写上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标语,整个村庄焕然一新。2022年7月,樊庄村代表街道办事处在 “牡丹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评比中,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有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来后看到村里的变化,欣喜之余,不忘幽上一默:“哎呀,我都快找不到家了!”
督导高铁安置区建设是我们工作组另一项重点工作。当走进位于牡丹区西安路以东金堤中学以北的一片别墅区时,只见主路东西两侧各10排二层连体起脊楼房拔地而起(西侧为金堤安置区),屋顶清一色的蓝色瓷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透着古朴典雅之美,而建筑风格又尽显现代气息,整个建筑古今元素兼具,既庄重又大气。这便是樊庄高铁安置区。
2019年10月,因鲁南高铁建设项目,樊庄村51户村民的房屋被拆除。高铁安置区于2021年5月动工,当年11月全部建成。安置区占地30余亩,户均近200平方米,外加36平方米的小院。对此,拆迁户十分满意。
其实,在高铁安置区建设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上,各级领导费了不少心思,做了不少工作。因建设用地迟迟得不到批复,时过一年半的时间,拆迁安置户一直漂泊在外。部分安置户内心十分焦急,隔三岔五到街道、驻村工作组咨询情况、打听进展。工作组的同志非常关心拆迁户安置问题,一边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及安抚工作,一边向上级工作队、街道反映情况,反复协商解决拆迁户的合理诉求。“群众深明大义,为高铁建设做出了很大牺牲,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把拆迁户安置好、服务好,不能给安置户留下遗憾。”这是工作队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心声。后在省、市、区等多方共同努力下,高铁拆迁安置区建设用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为了让安置户早日搬进新居,安置区建设开工后,我们工作组3名队员几乎每天都到工地上转一转,看一看,督导工程建设质量,督促抓好安全生产,加快推进施工进度,为安置区建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2022年春节前夕,51户拆迁户高高兴兴地领到了新房钥匙。
在高铁拆迁户中,有一位大嫂给我们工作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019年10月,她家的房屋拆除后,这位大嫂夫妇就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一大家人挤在几间破旧的小屋内,其窘况可想而知。正因如此,她几乎天天到工作组反映情况,打听安置地情况,倾诉一家人的难处,有时一把鼻涕一把泪,说得我们眼睛也潮乎乎的。这个时候,我们工作组的同志只能苦口婆心地做好她的思想工作。后来,等到这位大嫂领到新房钥匙后,再见她时就不一样了。那次我在宿舍门口,正好看到这位大嫂路过,只见她昂首阔步,精神抖擞,雄赳赳、气昂昂,嘴里还哼着小曲,跟之前的她简直判若两人,给我的印象不亚于打了胜仗凯旋的将军。
樊庄村和大多数村庄一样,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无其他经济作物,群众增收渠道少。而樊庄又被称为“三高村”,鲁南高铁、日兰高速穿村而过,村南则是高压电网。正因如此,樊庄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工作组也没少费脑筋,与村“两委”干部多次进行了深入探讨,先后拟订了种植果树、建冬暖式蔬菜大棚、蘑菇大棚等项目,结果因“三高村”,后被上级一一否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应大胆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和固化思维,在发展高效农业上狠下功夫。在支委会上,就农业产业发展,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如果村里群众光靠种植玉米、小麦,啥时候都发不了家,村集体收入更是无从谈起,要想富必须调整种植业结构。我老家安丘是我国优质大姜生产基地,大姜亩产量高,效益十分可观。我便与村“两委”干部商量,建议将大姜种植引入樊庄,先行试种,待试种成功,可大面积推广种植。起初,有的村干部顾虑重重,认为祖辈都是这样过来的,从来没有种大姜的先例。我耐心给他们做工作,咱这次只是试种,不试怎么知道结果呢。后来,我的这个想法得到村、街道及工作队的支持。只可惜, 2022年4月因疫情耽误了种植。
今年元月,我结束了两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但心心念念想的还是樊庄大姜种植项目。今年春节后,村干部给我打电话,说是专门腾出了4亩春地要试种大姜。我心里十分高兴,立即联系有着20多年种植大姜经验的战友孙希秋来到樊庄,察看了地形和土壤结构,并带走一包土回老家进行检测。几天后,孙希秋在电话里拍着胸脯说:“樊庄的地能种大姜,我保证每亩地能产一万斤以上。如果种,我愿意无偿提供技术支持。”战友的话给我吃了定心丸,我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村干部和驻村工作组。目前,双方就试种事宜已达成共识。真心希望家乡的大姜能在鲁西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惠及更多的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起初,帮扶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驻村有一段时间了,报上去的项目迟迟不能落地,我和工作组的几名同志心急如焚,三番五次与工作队、街道沟通对接。而群众看到工作组一直没有动静,也跟着着急。我还记得有两件不太愉快的事情。一天,我和另一名队员在街道上走着,迎面来了一位妇女,劈头盖脸来了一句:“你们是来干什么的,都来俺村那么长时间了,啥也没干成!”说完气呼呼地走了,留下我俩在那里发愣。当时听了这话,我的脸上火辣辣的,心里更是五味杂陈。是啊,这位妇女说得没错,我们驻村时间也不短了,可什么项目都没有落地,什么事儿都没给群众办,我们每一位队员内心也是十分着急,总觉得对不住他们。还有一件事,有一天工作组的同志和村支书准备走访群众,在路过一家小超市时,里面的女主人探出头飘出一句“啥也不是!”这句话堵了我好多天,村支书也多次安慰我,劝我别介意。其实,群众都没有错,她们就是希望通过工作组尽快解决眼下一些急难愁盼问题。
后来,我们工作组多次与省驻牡丹区工作专班及街道办事处对接,积极反映群众诉求,争取帮扶项目尽快落地。等到项目陆续落地时,群众看到村子实实在在的变化,对我们驻村队员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和群众见了面,他们也有了笑脸。有时到饭点了,有的村民老远见了我们就笑呵呵地打招呼:“走,去我家吃饭吧。”与群众熟了,他们习惯称呼我们为“市里的干部”,我笑笑说:“我们只是个服务员,是来给咱村服务的。”驻村两年来,时间不长不短,可以说,樊庄的发展变化融入了我、包括每名队员的心血和汗水,我们也和群众之间建立了浓厚感情。同时,我也从村干部及群众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从中也收获了很多很多。在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群众会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而在看待贪污腐败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时,群众则立场鲜明,态度明确,坚决反对;对当前社会热点、焦点等问题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这种敢爱敢恨的品格令人感动。因此,在帮扶工作中,我们工作组善于运用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工作开展起来就比较顺利。当得知我快要结束两年的帮扶工作后,有的群众依依不舍,纷纷挽留。村“两委”干部和街道办事处管区书记专程来到我单位做工作,争取我再给樊庄干上一年。面对群众的挽留,我既感动又内疚,感动的是群众对我的充分信任,内疚的是我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
我回原单位不久,街道办事处管区书记张成雷就带领樊庄村“两委”干部一行7人赶到单位,将一面写有“守初心精准帮扶,担使命造福一方”的锦旗送到了单位领导手中。在座谈会上,张成雷书记道出了群众的心声:“通过工作组两年来的帮扶,可以说樊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提升,群众的思想也发生了根本转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是人心思上,人心思干。村里群众真心感谢派驻的工作组。”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也是最淳朴的,哪怕你只办一件小事儿,他们也会记着你的好。
在樊庄村的建设和发展上,我的后方单位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单位领导多次深入樊庄村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实地进行走访调研,就村子长远发展召开座谈会,积极研究磋商项目引进等事宜,同工作组、村“两委”班子共商发展大计。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单位为村里捐赠了方便面、矿泉水、口罩、消毒液等价值几千元的物资,为全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提供了基本的物资保障。单位领导还亲自为村里协调体育器材,带领法律专家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所有这些令我十分感动,正是有了组织的真心支持和关怀,增强了我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说心里话,面对这面锦旗,面对各级领导及樊庄村群众的期许,我所做的这一切还远远不够,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樊庄村容村貌有了些许变化,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却没有给群众留下带不走的产业,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我热切期待着,樊庄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