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1日
第A6版:文化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在蓬莱“遇见”戚继光(下)

南北驱弛报主情,江畔花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虽世袭军职,是一名“官二代”,但其少年时代生活却充满不幸,且始终伴随着贫困。他十岁丧母、十六岁丧父,成为孤儿,而此时他还要照顾比他小六岁的弟弟戚继美,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加之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为官极为清正廉明,去世时只给戚继光兄弟留下川扇一柄、卧榻一张,可谓家徒四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戚继光在艰难困苦中磨炼意志,读书、习武,揣摩兵法、演练阵法,终成文武双全的一代奇才。他二十二岁进京参加武举考试,一篇应对蒙古骑兵侵扰的《备俺答书》就让兵部的官员们赞叹不已。

他虽武举出身,但每每谈话,皆可随口引用儒家经典。

当时的大文豪王世贞和戚继光的交情就很深。篆刻名家何震,也到他军中为他治印。

风沐儒雅的戚继光,让文官们对他亦刮目相看,认为他不是樊哙式的武人。后来他的官阶越来越高,很多文官把他引为同类,他与张居正也多有书信唱和,引为文坛佳话。

戚继光工诗文,善书法,行草笔法娟秀,豪劲端重,不减晋、宋诸贤气格。一幅《送李小山归蓬莱诗》,更是用笔奔放骏爽,挥洒自如。作品透露出的是他内心的沉静与刚毅,棱角分明的粗线条勾画出的,正是他不受拘束的一面。

戚继光既是武将,又具文官风度,文韬武略双全,兵法诗文精通。在其抗倭的征程上,他不断改革军政,总结自己的带兵经验和练兵经验,最终把关于“精器之道”的思想融入《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本兵书。在这两本书中,戚继光对制器、用器、布阵等留下了详细的描写,对后世军队的训练管理也提供了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他让倭寇闻风丧胆。

他让百姓尝到平安,让海防坚固如磐。

戚继光失望过、妥协过,但更多的是坚持过、奋斗过,以天才战术与倭寇和蒙古侵略者交战,以无比耐心和超人智慧与官场周旋,终于成就了戚家军战无不胜的奇迹,实现了自己年轻时就立下的终生信念——“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拔剑光寒倭寇胆,拔云手指天心月。九·一八事变后的1934年6月,爱国将领冯玉祥来到了蓬莱。作为戚继光的千古知音,冯玉祥到达蓬莱的当天下午就赶往蓬莱城中的戚继光祠拜谒,挥笔写下“碧海丹心”四个大字,表明了坚决抗日的决心和信心,提振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不同的战场使用不同的战术,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战法。面对倭寇,戚继光研究出攻防一体的“鸳鸯阵”来面对倭寇的长刀;对于以速度取胜的鞑靼骑兵来说,很显然“鸳鸯阵”已经不适用了,所以戚继光提出发展装有火器的战车,“大都车步骑三者具备,而相须为用”。戚继光成功将冷兵器和热兵器结合起来,将步兵车营升级为攻防兼备的火器车营,车营以车结为营阵,以挡万骑之冲突,成为有足之城,不秣之马。

戚继光一生都在抗击外来侵略者,抵抗倭寇和阻击鞑靼骑兵,其有着巨大的爱国热情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同时还是一位军事改革制度的实践者。戚家军惊人的战斗力,便是他改革的直接成果。

明朝中后期,基本上是文官集团控制政府,在制度上文官集团不断地限制武官。进入官场的戚继光意识到,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消灭倭寇保卫海疆的抱负,他就不得不依靠文官集团,为此他在文官集团中寻求自己的靠山和伯乐。谭纶、胡宗宪,都是他所依靠之人。

戚继光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靠山是张居正,正是张居正,使得戚继光几乎可以做一个纯粹的职业军人。戚继光不仅完成了编练新军和扫荡倭寇的任务,还沉重打击了北方的鞑靼,使这些经常寇边的游牧民族不敢再到北京附近袭扰,成就了自己军事上的伟业。

1582年,张居正病逝(早前谭纶已经先去世),戚继光的最大靠山倒台。随后几年张居正遭到了清算,戚继光也深受影响。

万历十一年(1584年),戚继光因小人构陷和皇帝猜忌,被调任广东。两年后被免职引退,还居故里。万历十五年(1588年)1月29日凌晨,这位驰骋疆场40年,保家卫国功勋卓著的老将军在孤独寂寞和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

戚继光不像海瑞那般是道德楷模,留有“清官”的名声。但说他贪腐是不能让人信服的。他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各方支持,甚至不惜降下身段委曲求全,顺应当时明朝官场的“送礼”风气,忍辱负重为民族为国家创下丰功伟绩——他是在“曲线救国”。虽然《明史》中记载他贪腐送礼等问题,但也说他身后家中并无余资,只留书籍上千册。

种子被一块石头压住,芽会从旁边发出来——戚继光就是这样一颗种子。

面对强敌,他不屈不挠。倭寇单兵作战能力强,我就用“鸳鸯阵”对付;鞑靼骑兵来去如风,我就用车步营抵挡;战术应用得当,加之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使得戚家军百战难求一败。戚继光的一生,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息,为实现自己的抱负不计荣辱得失。

浙直总督胡宗宪,夸赞戚继光“勇冠三军,身经百战,累解桃诸之厄,屡扶海门之危。”

倭寇也哀叹:“戚虎来矣!今而后始知犯华之不利也。”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是他内心的独白,更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把一生的心血献给了国家,他的赤胆忠心日月可鉴。他拥有高尚的人格,更拥有不懈奋斗的精神。他就像一粒种子,要发芽,要长成大树。当然,他也拥有种子的智慧:萌发的过程中,要冲破压力,必须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他不是贪腐之人,他的士兵杀死一个倭寇可以得赏银三十两(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八千元),可见他手中的资源很多,可他没有据为己有。他向上级行贿,是为了能有更好的环境去奋斗,去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去和敌人搏杀,去实现自己年轻时就树立的理想。

作为后来人的我们,真的能够理解这粒种子的初心和智慧吗?

凭海临风,极目天边,思绪像空中的云上下翻飞。在那云卷云舒间,我仿佛看见将军归来的身影。

他静静地守在那儿,守着一方传奇,也守着一方记忆。

英雄远去,岁月如梭。可是,他留给人间的传奇,不应远去。 易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