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8日
第A5版:文学副刊

忆张文义书记

□ 温新月

1964年前后,我在东明县委办公室工作,张文义同志是县委副书记,差不多他每次下乡都是我跟随的。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懂得了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是我的领导,是我的老师,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张书记退休之后定居于他的老家——山西省沁水县。在他走后的若干年里,我一直没能去看他一次,这成为我终生的遗憾。我听说他的一个女儿留在梁山县,因为张书记在梁山水泥厂工作过,后来他调到菏泽农校任职,也没能把女儿调过来。我和老伴费了很大劲在梁山县找到了张书记的女儿,听其说了一些张书记回到沁水县后的情况,我表示了内心的愧疚。我们在梁山县招待所同张书记的女儿及她的丈夫吃了一顿午饭。我告诉她,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一定给我们说一声。

和张书记相处的日子里,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感动的是张书记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年之内,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住在公社或大队,一半多的时间活动在生产第一线。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伴他跑遍了全县各个角落。大队干部熟悉他,生产队干部认识他,许多社员也认识张书记。张书记能叫出每个大队支部书记的名字。他很长时间分管农业,每个社队的生产条件、生产情况都装在了他脑子里。当时,全县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困难很多,他抓的每一件事,都坚持攻坚克难抓出成效,否则他不会放手。

东明县的树木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砍掉烧了,田里、村里光秃秃的。1963年,东明县由河南开封地区划归山东菏泽地区。从菏泽去东明不用问地界,哪里的田间和村里看不到一棵树,那就是东明县的地盘。在一次下乡的路上,张书记对我说:“没有树木,就像人没有穿衣服一样,太难看了。我们东明县旱涝灾害多,与没有树木有着直接关系,要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为了东明县的绿化事业,张书记日夜奔波在生产第一线。他认为,绿化必须先抓育苗,哪里也调不来那么多的苗木,就是有,社队也拿不出钱来。他亲自抓县、社、队三级林场的建立,东明形成了县有万亩、公社有千亩(左右)、大队有百亩(左右)规模的林场。林场的首要任务就是育林苗。根据需要确定育苗面积和品种。目标是:“三年育好苗,五年栽满树。”按照规划使村庄、道路、河滩、田间(桐粮间作、防护林带)达到绿化各项标准。为了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全县绿化规划和实施规划,张书记跑遍了县域内的主要河道和主要道路,察看了多个不同类型的村庄,走过了无数个危害严重的大沙丘;召开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座谈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通常是白天在田间,晚上座谈会,除了工作,一天还要骑一百多里路。当时我才二十出头,常常又累又饿还赶不上张书记的“步伐”。

为了掌握真实情况和取得经验,张书记实行抓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把马头公社林场和北街大队贾庄村作为他的点。公社林场从苗圃规划、树种采购、整地育苗、苗木管理和出圃移栽,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他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每一棵树苗。当时,林场还没有抽水机,他和职工一起推水车给苗圃浇水,炎热的阳光下为林苗除草。速生杨、泡桐春天育上苗,秋后分别能生长三四米高,当年出圃。仅马头林场一年就育出一百多万棵树苗,两年时间千亩林场就栽满了树。张书记还号召、鼓励农民在自己房前屋后育树苗,自育自栽,余下的社队收购。他说:“不管什么树种,先普及再提高。”张书记抓的贾庄村,出了许多“植树迷”。社员走亲访友不忘采集树种,家家户户的院子都成“苗圃”。仅三年时间,街道、宅院、村周围栽满了树,看上去这个村就是一个林场。张书记自己“迷”到什么程度,有个小故事可以说明:有一次到武胜桥公社去,这个公社的村庄和菏泽县的村庄是交错的。张书记看到菏泽县的一个村里一户人家院子里一棵楝子树上结满了楝子豆。他对我说:“你去问一问这户人家能否把楝子豆打下来卖给我们。”主人说不要钱。随后帮我们把楝子豆打下来。后来,竟在林场育出了几百棵楝子树。

张书记曾骑着自行车去兰考县学习“桐粮间作”的经验。他不去县里,也不去公社,直接到“桐粮间作”搞得好的大队,访问干部、社员“桐粮间作”的有关问题,包括育苗技术、间作规格、栽培时间、田间管理等等。回来之后,带领技术人员培育泡桐树苗,和社队干部一起制定“桐粮间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全县的桐粮间作面积曾达到30多万亩,不但大大增加了生产队的经济收入,而且成了自然风景区。一到桐树开花,道路成了花带。田间成了花海,让人叹为观止。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在东明大地上形成了大面积的用材林,防风固沙的防护林,村庄周围的护村林,道路、河堤成为一条条林带,还有各种果园,彻底改变了东明的自然面貌,旱涝灾害大大减轻。l983年,东明县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正如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说的:“哪片林子没有张书记的汗水啊!”

东明南半部几个公社多沙地,大部分是流沙。风一刮,沙土就会像水一样流动,不管种什么作物,收成都不好。张书记请教技术人员,技术人员说,这种土质水土保持难,需要较多的有机肥,以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施肥越集中越好。根据技术人员的意见,于1964年在马头公社北街大队进行花生种植改革试点。整地从保持水土出发整成方格田,有大格有小格,致以保水;将花生喜欢的磷肥与土杂肥混合穴施。张书记从整地到点种,再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加劳动,北街大队的群众称他为“老社员”。这种种植和管理方法,保持了水肥的相对集中,减少了水土流失。当年花生亩产达到350多斤,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张书记将周围的社队干部叫来,介绍北街种植花生的经验,全县花生产量有了较大增长。

张书记有一种头痛病,痛起来站都站不稳。他身上不离止痛片。我多次建议他去医院看一看,他说是老毛病不碍事,等不忙了再去医院。实际上在我们相处的几年中,除了让我去拿止痛片,他始终没有住院治疗一下。1964年夏天干旱无雨,许多农作物特别是玉米,中午叶子呈枯萎状。张书记心急如焚,组织大批机关干部下乡帮助抗旱。他亲自到关庄大队一边参加劳动,一边了解用水问题。由于干活时间长,天又热,他的头痛病犯了。社员让他坐下来休息,劝他回去不要再干了,齐声说:“张书记,你放心,这块地浇不完我们不下班。”他却说:“没事,没事,吃个药片就好了。”张书记吃下药片,继续干活,直到下班。回村的路上,社员们对他说:“张书记,这样不行啊!不是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吗?”张书记笑着说:“不用担心,没事的。”张书记下决心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规划与实施“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各项水利工程。在排涝方面,先后开挖了赵王河、红卫河、万福河、洙赵新河等骨干排水河道。在灌溉方面,修建引黄闸,先后建立了闫潭、黄占两个灌区,使东明县的大部分土地遇旱能用上黄河水。他的汗水洒在一个个工地上,他的脚印深深地印在了每条道路上。当时,要找张书记说什么事,那就到工地上去找。在基本上解决了旱涝问题之后,东明县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自然灾害大为减轻,农业产量提高,农民生活状况逐年改善。

张书记严格要求自己,一尘不染。他经常对我们年轻同志说:“要学习党的纪律,牢记党的纪律,遵守党的纪律,一点不能马虎。不然,就会走错路。”他不光这样说,首先是自己这么做。对于上级指示和县委集体决议,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他没有讲过困难、条件,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常常是为“这件事没有办好”、“那件事办得不到位”而责备自己、检讨自己。在生活作风上更是一尘不染。我和张书记下乡,出发前,他先把粮票和钱交给我,说:“在哪里住几天,吃几顿饭,多少钱,多少粮票要交清楚。”说实在的,没有不交的时候,也没有不收的地方,叫作人走账清。吃饭,同样的饭菜,同公社干部一样蹲在院子里吃。吃着、聊着,亲切和谐。

我记得有一次张书记回县开会,路过一个公社吃了一顿午饭。饭后公社书记给我说:“这顿饭我已交过了馍票菜票,你就不用结账了。”我觉得不是什么大事,既然交过了就没有去结账。回程路上,我给张书记说了这件事,张书记立即下了自行车,说:“那可不行啊!我们经常下乡,不可以让别人替我们交生活费。”接着对我说:“你把这顿饭应交的粮票和钱寄给司务长,让他把馍票菜票还给书记。再加一句话谢谢他们。”

1963年,张书记的儿子小民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小民向张书记提出:“爸爸,我就差那么一点分数,你给学校说一说,让我上高中吧。”张书记说:“不够分数不能上,如果叫你去上,那不够分数的学生不是都可以上吗?那还考试干什么呀!爸爸不能违反规定,不要怨爸爸。”张书记让小民到李屯苗圃去劳动。小民一边劳动一边复习,第二年考上了菏泽供销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梁山县供销社,地区内梁山距东明最远。小民对张书记说:“能不能说一下分到东明,梁山太远了,回趟家都不容易。”张书记对小民说:“要服从组织分配,我不找人,你也不可以找人。你到那里好好干,我有时间会去看你的。”有一段时间,小民很不理解爸爸的做法。

张书记有五个孩子,家属没有工作。小民工作之前,就靠张书记一个人的工资,生活蛮紧张的。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在打游击时发的一块绿色毛毯,每次下乡他都要带上。家属老常对张书记说:“我的年纪还不算太大,你给我找个活干,挣多挣少家里不是可以宽松一点吗?”张书记想了很久对老常说:“我想过了。紧巴点就紧巴点吧,又得给部门添麻烦,影响也不好。过几年,孩子大了就好了。”

张书记关心群众生活,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当然,张书记十分明白,让群众吃上饭、得到温饱,根本的问题是发展生产。所以,他拼命地工作,为改变东明农业生产条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发当时展生产的过程中,群众生活还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张书记从实际出发,一边抓生产,一边抓安排群众生活,把有限的粮食和资金用在最困难的群众身上。他每到一个大队,都要走访三四个最困难的家庭,了解他们得到的钱粮数量和生活情况,随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张书记交了不少农民朋友。当时,由于局部的自然灾害和家庭自身的原因,要饭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我们下乡的路上,只要见到要饭的,张书记都要停下来向他们了解情况,哪个社队的,生活困难程度及原因,让我一一记下来。然后,给公社负责同志打电话,让他们亲自上门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并要求他们事后报告一下情况。过一阵子,张书记会有选择地去这些人家看一看。有一次,到玉皇庙公社与城关镇交界处刘坟村看望困难户时,了解到两社边界排水不畅,年年秋季积水成灾,有的生产队庄稼绝收,造成几个村群众生活困难。张书记就地召集社镇及有关大队干部会议,并带领他们查看水的流势,一个队一个队地做工作,最后开通了排涝河道,解决了几个村的积水问题,庄稼不再受淹,群众称之为“幸福河”。

县委副书记在我眼里是一个很大的“官”,他的作为又使我感到他不是个官,他这个官与基层干部、群众有什么区别呢?他操的心比别人多,他想的事都涉及群众的利益,他几乎没有管过自己家里的事。他多数时间不辞辛劳奔波在生产第一线,整晌整日地同群众一样参加劳动,和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听取意见。这就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形象。他教育、激励着青年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勤奋工作,去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