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8日
第A4版:新闻

组织振兴赋能产业发展

——曹县乡村振兴工作侧记

大棚内忙着收割的人们,正将一筐筐无公害绿色油菜装进箱子,抬上运输车。看着这丰收繁忙的景象,曹县邵庄镇安庄村党支部书记袁正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多年来,作为传统农业生产村,安庄村一直都按照传统的种植模式耕作,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更是“白、负、没”。去年以来,县委组织部提出“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探索实施“党建+807”工程,即由全县807个行政村,每村编制一份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由村党支部书记结合本村实际亲手编制而成,按照规划,组织资金、项目、人才等多种资源要素汇聚,逐步实施,保障农民有活干、有钱赚,集体有积累。通过为产业振兴“选好种”“育好苗”,利用3-5年的孕育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全面播种、次第花开的生动景象。该村在邵庄镇党委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蔬菜种植优势,率先在全镇开展大棚叶面菜种植,打响了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的“发令枪”,绘出了产业发展的美图愿景。

愿景的背后,是曹县以组织振兴蓄势赋能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为破解多年来困扰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焦虑”“老大难”问题,县委组织部经过多方调研,以党建引领撬动产业振兴新引擎为出发点,致力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突破口,通过打造基层党组织这个坚强的战斗堡垒,用好资源禀赋,提升服务发展意识,使该县处处呈现出一派抓党建促产业振兴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全县已启动产业规划项目1134个,已建成269个,实现效益700余万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20余万元。

“龙头”引领把方向,产业振兴有希望。 发挥镇(街)党(工)委统筹领导作用,坚持“农村经营村庄,镇街经营服务”理念,引导区域内资源向工程集聚,配好振兴产业项目建设的“拼盘”。盘活资源“废”变“宝”。按照“一村一组”,组建由科级干部任组长的工作组807个,帮助各村整合、归并“村头荒”“地头荒”、路肩等碎片化集体土地7740亩,盘活闲置坑塘、校舍、厂房、“老大队部”91.4万平方米,由村集体统一打包,全部入股到村级产业项目中,充分释放各种资产潜能,实现“废墟变良田,良田成项目”。该县魏湾镇就利用20条80余公里县乡村道路的路肩,优化节约土地800余亩,种植楸树5万余棵,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以上。试点成立曹县邵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镇财政注资1000万元作为经营资金,目前,已与3个项目达成意向协议,助力乡村振兴。

擂台比武“晒”答卷。县委组织部实施“周调度、月评比、半年观摩”,把“党建+807”工程打造成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比武擂台”,通过书记上台讲项目、观摩评比拓思路、逐村点评促整改等形式,组织开展“擂台比武”26场,以典型树旗帜、以榜样立标杆,推动村党组织书记学习先进村经验,学习成功项目建设模式,确保各村振兴产业项目落地落实。

“支部”带领强推进,产业振兴增信心。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不搞所谓高大上的项目,对有产业基础的村,通过丰富产品种类、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村集体做大做强。该县普连集镇张堂、王庄寨、圆梦新村,依托李楼寨村千亩黑小麦产业基础,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了黑小麦“种植—深加工—存储—销售”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157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50万元。该县仵楼镇与县供电公司结合,利用100兆瓦光伏发电站坑塘水面,开展以“渔光互补”为特色的养殖项目,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余元。

通讯员 周长文 郭登奎 记者 臧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