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水庆,1971年生于山东菏泽,先后毕业于菏泽师专、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曾就读于北京画院王文芳艺术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龙瑞艺术工作室。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牡丹区文化馆专职画家、菏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北太行美术馆副馆长、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太行山分会副主席、民革党员。
多年前,我在一次书画活动中结识了赵水庆。那时他虽然年轻,但画得很好,在菏泽艺术圈颇具名气。后来我写了一篇短文《寻找精神的栖放地》,算是对他当时绘画创作的一些浅识。
此后我们见面不多,联系也少。在那段时间,他做了两大“转体动作”:一是工作上的“转”,从供职多年的学校调到文化单位,专职从事艺术创作;二是创作上的“转”,跳出原有的名利圈,到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脱产进修。2015年秋天,我去赵水庆家中拜访,那时他刚从中国国家画院学习结业。他拿出一批临作让我看,那些作品中明晰地看出来他对以前从绘画技法到审美思想的扬弃、改造与突破。比如,在对山石结构的表现上,打破了原有构成主义的影响,更加注重自然纹理的变化;在图式的构成上,不再拘于形式结构的经营,更加重视笔墨语言的提炼和运用。他还“自曝家丑”:到国家画院的第一次公开课上,龙瑞就指着他的作品说“线质太弱”。所以,练习书法就成了他坚持至今的日课。当他日夜用功临习了数年篆书之后,体悟到“书法用笔”的内涵和“书画同源”的奥妙。提笔作画、墨着于纸,那种对笔墨的驾驭能力、那种书法线条的质感与力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明显增强。
受展厅效应的影响,当下绘画创作中出现的装饰化、制作化、繁复化的风潮,影响了传统绘画固有的形式内涵。龙瑞提出“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画学主张,倡导中国画要重视本体规律,接活与绘画相联系的文化神经,真正从绘画语言上完成中国画的当代发展。通过在国家画院近两年的潜心学习,这种美学意识也影响了赵水庆的画风。他告诉我,要拿出两年时间对历代山水画经典之作临习一遍,对传统笔墨再学习、再审视、再认识。从他近期代表作《高山清韵》《月色黄山》《松涧清韵》《山之舞》《山乡之恋》《岩泉万丈流》中,很好地体现出对传统笔墨的把握程度和驾驭能力。这批作品中,皴擦染点、精笔妙墨的传统法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或细笔勾皴,或粗线勾勒,都能体现出一种笔墨情趣。用笔上有时酣畅流利,有时用方拙之笔,使线条在方与圆、秀与拙的搭配中变得丰盈厚重起来。用墨上追求整体化感觉,使画面葆有一种肃静感和秩序感。如他近期创作的《故居情缘》《情暖冬日》《山乡晴雪》等,荒野中的山峦树木由近及远,次第排列,在繁复皴染的斑驳中凸透出房舍、土坳、荒路以及田野的光亮,与覆盖大地的残雪构成光线的融合,呈现出新的意境。
从表现形式上来说,赵水庆的山水画主要是繁密体,采用满布局图式,这显然受到了元初王蒙的影响。如《山空云水净》《和谐家园》《林泉高致》《疆域梦》《梦寻乡音》《山区放歌中国梦》等作品,崇山峻岭、层叠不穷,群山连峰、幽深深远。画面中的物象多用中锋短线组合成线群体块,皴线排列细密。在绘画技巧上,他精于长线和短线的运用,以积墨法将山体物象在一个块面中进行重叠与交错,让画面显得密密实实,几乎没有空白之处。时下的密体山水创作过于重视“描”和“做”,这类作品看起来往往显得繁复凌乱、刻意呆板。赵水庆的作品以线为单元构成面,然后再借鉴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式将散布在山间的古树、亭榭、溪水、云雾等联动起来,形成空间感和层次感。这样一来,景物的繁与满、皴线的细与密就促使了山体团块的呼应和连通,让画面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动势。当我们随着这种动感“移目换景”的时候,那苍莽山川中仿佛就吞吐着阵阵清风,溢卷而出。
其实,我更喜欢他的写意小品。如《秋色美》《浮烟远岫图》《秋山红树多》《寻幽别有云深处》《秋韵》等,自然空灵、异趣横生。这类作品远涉谢缙、朱耷、石涛、梅清等明清诸家,近师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并融合泼染冲积、水晕墨彰的现代意识,在用墨和用色方面都有新意。在画面的处理上,往往没有过多的渲染,显得平实淡远、沉稳大气。
当众多画家向往“前卫”、顶礼“新异”的时候,回望传统、俯身自然,或许更能贴近山水绘画的内在价值。赵水庆的作品保持了对这种艺术观的认同和探索,呈现出对自然山水的剪裁和组合。这是从景象到心象的精神对接,也是融入自然的独特思考和生命体验。溪山悠远、古径绵长,他以繁复却灵通的写意笔墨,营造了一方墨色幻化、斑驳淋漓的山水世界。欣赏这些作品时,会感到一阵来自山间的风拂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