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在激情干事业中勇开新局。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鄄城县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创新实施“十条工作主线”工作运行机制,涵盖党的建设、深化改革、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生态环保、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城镇化建设、文化旅游等十项重点工作,有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组鲜活的数据见证了跨越赶超的“鄄城速度”: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45亿元,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4亿元,同口径增长16.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6.7%。高质量发展迈出了稳健步伐。
回首奋斗历程,展望美好前景,孙膑故里,一座城市美、产业强、生态好、民生优的宜居宜业之城正款款而来……
坚持聚能突破
找准了动能转换的“鄄城坐标”
主导产业加速集聚。龙蟠科技、睿鹰制药、华润电力、万华集团、益客集团等一批央企、强企相继落户鄄城,生物医药、农业“新六产”、新能源设备制造、智能家居、中药康养文旅等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大园区、新产业、好项目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县经济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低风速风电装配制造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铁路物流产业园“一区四园”发展框架初步构建。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近年来,实施技改项目126个,完成投资92亿元。42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35家企业通过股权挂牌进入资本市场。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瞪羚企业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
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7家,高新技术产值占比提高10.6个百分点。新增注册商标3750件、有效发明专利206件。
第三产业繁荣发展。舜耕国际商贸城、润百家城市广场、舜耕烧烤广场、手拉手汽车生活广场投入运营。推进县域物流体系建设,建成镇级物流站17个、村级物流点120个。科学编制《鄄城县全域旅游规划》《孙膑旅游城提升规划》,冯庄、葵堌堆、苏泗庄等一批乡村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被评为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坚持破冰前行
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鄄城活力”
坚持破立并举、守正创新,化解补齐了一批机制性、体制性的矛盾短板,金融、农村、就业等领域改革齐头并进,求变求新求进在鄄城大地蔚然成风。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率先在全省实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社会基层治理等工作经验被省级领导批示肯定。探索建立“企业秘书”工作机制,采取“一对一”贴身服务,目前全县24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均已配备到位。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打造沿黄镇乡村振兴品牌。先后获得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山东省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智慧外贸先锋县域等荣誉称号。
重点改革破冰前行。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经济开发区体制改革等一批重点改革任务。组建恒源、乾源、乡村振兴三大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实现整合重组。
积极探索就业创业新模式。今年以来,鄄城县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创新实施《关于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涵盖鼓励各镇街积极规划建设至少1处100亩的标准化产业园区和2处不少于500亩的高效农业产业园,创新招商引资奖补政策,增加镇街带动就业考核比重,加大就业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探索闲散土地利用新模式,加强企业用工政策扶持等19条支持政策,引导各镇街把工作重心更多放到群众就业创业上来,推动群众就业创业、致富增收。
坚持更新重塑
绘就了城乡共美的“鄄城画卷”
紧紧抓住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机遇,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内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87%,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3平方公里。
城市扩容有序推进,棚改区异地安置进展顺利,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等基础工程加速实施。城市颜值更加靓丽,濮水公园、历山公园、金山公园、文化馆、图书馆成为城市“新地标”和“活力区”,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新突破,对内交通不断完善,城区道路形成“14纵20横加1环”的路网格局,农村公路密度位居全市前列,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自然村通公路;对外交通更加便捷,德上高速鄄菏段建成通车,濮新高速、鄄郓高速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董口、旧城两座黄河大桥顺利施工,将为鄄城打通发展“大动脉”。
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城乡共美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城市“颜值”更高了、“气质”更佳了,每一个鄄城人民都在见证这座千年古城的美丽蝶变。
坚持聚焦三农
打造了乡村振兴的“鄄城路径”
鄄城县坚持聚焦三农,打造了乡村振兴的“鄄城路径”。抢抓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县创建契机,健全完善“1+5”统筹联动机制,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成为首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
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粮食总量达到15亿斤以上,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增至10.5万亩,农机化率达91.1%,粮食安全更有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800家,国家级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社28家。规模流转土地50.4万亩,流转率达51.4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土地流转总面积56.76万亩,流转率达到57.9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渐成规模,益客产业园、中药谷战略储备库、农博智慧城等农业“新六产”项目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以及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绿色农产品比重持续增加,“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35个。
电商经济乘势而起,累计培育淘宝镇11个、淘宝村45个,鄄城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山东省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
坚持精准施策
创造了脱贫攻坚的“鄄城模式”
立足实际,精准施策,探索的“扶贫车间”模式被中组部、国务院扶贫办编写的“五大发展理念案例选”丛书收录;“1+N+M”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被列为《山东省金融扶贫三十六计》。103个省定扶贫重点村全部摘帽,14.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滩区迁建四类工程全面完成,4.1万余名滩区群众搬进了新家园。
2020年鄄城县荣获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2021年中共鄄城县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2020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市脱贫攻坚单项奖。
坚持共建共享
彰显了人民至上的“鄄城情怀”
鄄城县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始终保持在80%以上,努力向老百姓交上一份最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社会保障能力更强。新增就业6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58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每人每年3600元、5040元提高到6756元、9036元,累计发放低保金2.08亿元。
社会事业发展更快。近年来,投资15.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55所,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实现清零,县一中新校区投入使用;招聘各类教师2020名,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菏泽生物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纳入国家“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已通过教育部专家论证和部长级会议审定,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完成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预计明年达到办学条件,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培育的新高地。县医院和县二院新院区正式启用,县中医医院病房楼提升改造工程已经完成,省级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鄄城县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正式开放,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社会和谐氛围更浓。“平安鄄城”“法治鄄城”建设纵深推进,“雪亮工程”覆盖城乡。扫黑除恶三年专项斗争圆满收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县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连续五年被市政府表彰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县”。
疫情防控常抓不懈。面对气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要求,抓好重点人员、重点环节、重点场所的防控,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全县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
坚持党要管党
汇聚了担当实干的“鄄城力量”
政治建设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
党建引领不断突出,持续用力做好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大力推动党组织向一线覆盖、干部向一线下沉、资源向一线集聚、政策向一线倾斜,全县1637个基层党组织、36657名党员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坚持凭实绩选人用人,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思发展、议发展,担当作为、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鄄城县委荣获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好团队)”荣誉称号。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鄄城县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奋力谱写新时代鄄城“跨越赶超、后来居上”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图 申广清 丁秋松 焦同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