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2年09月21日
第A6版:文学副刊

老家圆月

刘厚珉

今年的中秋节,父亲提前半个月从乡下老家打来电话,说,今年的中秋节,你带上俩孩子,咱祖孙三代一起参加胡奶奶家的圆月。

这是父亲的心思,也是我们的家事。

胡奶奶是军烈属,耄耋之年,孑然半生。

今年的圆月,与往年不同,适值胡奶奶九十寿辰。

从我爷爷那一代人就知道,胡奶奶的丈夫程俊才原籍江西,是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从陕甘苏区随改编部队来到湖西区抗战,在黄河故道阻击战中身负重伤,被党组织秘密留居金沟寨,装聋作哑、隐名埋姓,躲避敌人的搜捕。直到全国解放,程俊才开口说话,与寄养户胡青山的独生女儿胡秀花结婚成家,并生育了一个儿子。

胡秀花的儿子程向红参加自卫反击战,牺牲在凯旋子夜,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听我父亲说,接到儿子阵亡的噩耗,老红军程俊才没掉眼泪,硬气地对妻子胡秀花说,好儿郎就是给国家养的。保家卫国,哪有战士不倒下的道理,咱儿为国捐躯,死得光荣,咱做爹当娘的骄傲!

后来,程俊才被组织确认了长征红军和抗日战士的真实身份,落实安置抚恤政策。程俊才回答,长征和抗战中,俺眼巴巴地望着战友一个个倒下,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是湖西区人民救了俺的命、养活了俺,还给了俺一个家。我有啥颜面给国家找麻烦、添负担。

程俊才把一摞子军功章、奖状压在了箱子底,还是心甘情愿地当他的庄稼汉子。乡亲们似乎淡忘了他的真名实姓,习惯叫他老红军,喜欢围着他,听他讲长征的故事、抗战的故事。

弥留之际,老红军盯着老伴儿胡秀花,不肯闭眼……

村支书张善明会意,抓住老红军的手,声泪俱下,胡大娘是咱一村老少的亲人,大伙儿给她养老送终。

自此,村里有了一条心口相传的约定,胡奶奶由村集体供养,大伙儿轮流照顾,春节、中秋各家各户至少一人参与,给胡奶奶拜年、圆月。

几十年来,如此村约,变为一种守信、一种愿景。

时至中秋,一轮圆月从村东头大宽爷家的杨树梢子爬上来,胡奶奶的小院子里开始热闹起来,一家一户带来的苹果、梨子、月饼、瓜子、花生等,堆满了中央的大圆桌子。胡奶奶安然地坐在堂屋门口,迎着大伙儿的真切问候,听着此起彼伏地笑语欢声,还不时地插话,打听东家长西家短,问到谁,谁答应:俺娘的身子骨和您一样,硬朗得很!俺孩他娘吃了您给的方子草药,走路觉得轻快多了!俺二妞儿来电话了,说是被一家大公司招聘了,年薪十几万!俺家得了一个大胖孙子,等日子接您吃满月酒……

大伙儿语笑喧阗,胡奶奶兴高采烈。

浑圆的月亮越爬越高、越来越明,胡奶奶的院子金灿灿、亮堂堂。该是孩子们登场了,大人们争相叫喊,乐乐,你给太奶奶唱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珂珂,你给太奶奶吟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孩子们乐够了,胡奶奶笑累了,接着是“保留节目”坠子书《五子登科》,这也是老红军当年与胡奶奶喜欢的曲目。这次由大奎爷的孙子东东表演,有说有唱、有板有眼,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逗得胡奶奶眉飞色舞、啧啧称赞。

一年一度的圆月中,我总是在如此喧嚣中,静静地凝视精神矍铄的胡奶奶,皎洁似水的月光在慈祥老人的银发上无声无息地流淌,溢出满面的皱纹,凝结在枯瘦的指尖,被轻轻地抖落在腿上,再滑落到地上,隐入尘烟……

这是独属一位荣耀老人的光亮!

圆月,一村的如约、一村的期许、一村的守望、一村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