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这些年,菏泽之所以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全省垫底”到“跻身中游”的历史性跨越,就是因为我们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全力以赴推动重点工作突破。我们要持续坚持用好这一宝贵经验,坚持把重点突破作为跨越赶超的有效手段,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要持续深化“重点产业”突破,让菏泽工业的脊梁更加坚挺。产业是实现后来居上的基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提升菏泽硬实力,深入实施“链长制”,通过积极培育现有企业,大力引进优质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越来越坚实。各级各部门要锚定“工业强市”不动摇,把稳工业、强产业作为涵养财源的基础支撑,嵌入新要素、打造新组合、拥抱新变量,锻造菏泽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要强化链式思维、生态思维、长期思维,把产业链研究透,在更高层次上谋划实施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要持续深化“乡村振兴”突破,推动“三农”工作持续提升水平。菏泽作为曾经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农村依然是最大的发展短板。推动共同富裕前提是巩固脱贫成果,关键是推进乡村振兴。要把产业振兴作为统领,扛牢农业大市责任,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巩固好菏泽农业大市、全省“粮仓”的地位。要把推进有效衔接作为关键,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即时帮扶机制,深化产业项目、稳定就业、内生动力“三项提升行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切实增强后来居上后发力。
要持续深化“城市功能”突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打造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是实现后来居上的重要载体,要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完成高水平“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有机衔接的城镇发展体系。要增强管理效能,坚持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管理,让市民生活更方便、更温馨、更有归属感。要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地下管网、防洪排涝、污水收集处置等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韧性。要探索城市全场景智慧应用,加快智慧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智慧社区建设突破行动,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要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突破,扎实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擦亮“菏泽服务”营商环境品牌。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地方发展的金字招牌,也是企业成长的肥沃土壤。 近年来,我市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创新动力显著增强,动能转换提速增效,对资本、人才、项目等创新要素吸引力日益增强,与我们加快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要强化“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大力推行政务服务“就近办”“集中办”“一次办”“不见面办”,实现办事更快、服务更好、程序更简、花钱更少。要严把公平关,对本地外地企业一视同仁,大小客商平等对待,坚定不移反歧视、反垄断、反隐性壁垒,让每个在菏泽发展的市场主体都能充分感受到公平公正。要全面强化依法治市,推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积极营造“靠法律不靠人情、靠制度不靠关系”的社会环境。
重点,往往也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下大决心、不花大力气,是难以有所突破的。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挑战,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松动、有迟疑、有退缩。全市上下要把狠抓落实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保持战略定力,提振精神干劲,全力以赴推动重点工作突破,确保省党代会精神在菏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