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将紧紧围绕全市“四三二一”总体思路,着力破解工业短板,推动产业发展质速并升。
突出五大主导产业这个“总布局”。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实施重点产业发展“五年攻坚突破行动”,培育壮大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三个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两个特色产业,统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精品旅游、商贸物流等一批新兴和提升改造产业,一年起势、三年见成效、五年实现千亿突破,最终形成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产业和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发展态势。到2026年,五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750亿元,力争达到800亿元,重点产业总产值达到“千亿级”水平,税收达到50亿元以上。
突出招商引资这条“生命线”。将每年4月、8月作为“招商月”,各产业专项领导小组组建招商小分队,每月至少组织两次以上外出招商。突出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理念,瞄准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着力招引科技含量高、亩均效益好、财税贡献大等“既好吃又好看”的大项目好项目,每年落地投资过10亿元项目5个以上。充分发挥异地商会、流动党组织、返乡创业服务站“两边熟”的优势,加大返乡创业就业力度,5年内新增返乡创业就业人员3万人以上,领办创办实体8000家以上。
突出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既立足当前,抓好6个省重大、8个省优选和11个市重点、45个县重点项目建设,实行领导帮包、专班推进机制,提供“一对一”、全周期服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争取早达产早见效,尽快释放产能;又着眼长远,持续谋划、论证一批产业重大项目,形成对接引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提升改造一批“四个一批”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严格落实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效益标准,让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项目加速聚集,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推进“腾笼换鸟”,出清“僵尸企业”,积极盘活现有的18个闲置低效项目,争取5年内闲置的5000亩低效用地全部导入新项目。完善“标准地”供应制度,推进项目“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
突出本土企业这个“顶梁柱”。坚持把培育本土优秀企业作为稳财源、促发展的主引擎,市场主体总量每年增长12%以上,规上企业每年新增20家以上,到2026年底,10亿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50亿级企业达到4家以上,100亿级企业达到2家以上,工业税收占财税比重提高至60%以上,财源建设成效明显,可用财力大幅提升。支持尚舜化工、湖西王集团、朱氏药业、江华机械等龙头企业持续膨胀,建立产业生态,吸引上下游产业链,培育更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和“单项冠军”。引导博达、多米石墨烯、海迪科等高成长性企业快速发展,立足企业需求,创新上新、做大做强,培养一批“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至15家,实现2-3家企业上市。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新增进出口过亿元企业10家,年均实际吸收外资稳定在3000万美元以上,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突出营商环境这个“软实力”。牢固树立“挖井不忘吃水人”理念,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一次办好”改革,积极推行“极简办”“集成办”“至优办”“就近办”“网上办”的“五办服务”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同核查、一并审批、一口出证 “六个一”服务模式,积极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努力为企业家营造宽松、安全、舒心的发展环境。落实“首席服务官”制度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指挥长负责制,建立可操作、可量化的营商环境评价奖惩激励机制,评价结果与绩效奖金、评先树优、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挂钩,以评促改、以评促转,倒逼营商环境改善。落实“严真学细实快”,弘扬“担当、创新、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对优化营商环境不力的单位和人员,严肃问责、限期整改,对工作成效显著、实绩突出的单位和干部,大张旗鼓进行奖励,引起震动、形成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