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1年12月09日
第A1版:菏泽日报

牢记殷殷嘱托 奋力后来居上

—— 我市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纪实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经济欠发达的菏泽市调研,专门同市及其县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座谈,共同探讨扶贫开发和加快发展的良策,并寄予“后来居上”的殷切期望。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8年来,我市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扛牢脱贫攻坚重大责任,始终保持决战决胜的政治定力,举全市之力发起总攻,170.1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出列,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2747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7580元,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菏泽的脱贫攻坚路,经历了非凡历程,付出了巨大艰辛,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170多万贫困群众摆脱了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跨入小康,迈向美好生活新征程。

精准扶贫 稳定致富

高点谋划,精准施策。

8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70余次扶贫专题会议,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督查考核问责办法》等系列文件。坚持实事求是、精准施策,始终坚持站在贫困群众的视角,倾听群众的愿望,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一起想办法,一起努力奋斗。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建立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拧紧“责任链”。各级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成员单位全部成立了扶贫工作办公室,所有行政村都配备了扶贫包村干部和扶贫联络员,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干部责任实现了“横到边”“纵到底”“无死角”。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

脱贫攻坚战中,我市组织1267个市县部门单位与1576个扶贫工作重点村签订精准扶贫到村双向承诺书6304份,4.9万名干部与22万户贫困群众签订双向承诺书、填写扶贫手册,全面摸清贫困人口脱贫需求,根据帮扶需求逐人逐户制定帮扶方案,实现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

思路决定出路。脱贫攻坚要取得决定性胜利,需要在思路、方法上求创新、求突破。

我市创新实施“三个一”脱贫攻坚工程,夯实了扶贫工作基础。深入实施“一户一案”精准扶贫,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扎实做好“一人一岗”就业扶贫;创新实行“会诊制”,提升了帮扶实效。组建扶贫工作队,贫困户精准度、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创新设立了“两项保险”,破解了因病致困难题;创新推广“电商扶贫”模式,拓宽了产业扶贫领域。此外,创新兜底保障模式,确保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时,认真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政策措施,建立动态监测和即时帮扶机制,确保小康路上困难群众一个不掉队。

人才返乡 振兴有望

眼下,单县蔡堂镇李寨村食用菌智能化种植大棚内,吊袋栽培的黑木耳正值采收期,一串串木耳菌棒从棚顶直挂下来,菌棒上新鲜的黑木耳个个耳大肉厚,长势喜人,工人忙着采摘木耳。

有人憧憬异乡打拼的积极上进,有人钟情于扎根故土的默默耕耘。实验室内,29岁的马振龙正用显微镜查看菌类质量,严谨细致,与平日和村民在一起劳作的形象判若两人。

实验室在菌类培育基地内,这里有食用菌智能化立体吊袋大棚28座,标准化立体发菌室4座,现代化液体菌种培养无菌室及生产流水线车间各1座。在这里,烧锅料(树枝、秸秆、玉米芯)经过数道工序制作成菌包,成为培养基,然后放在合适的环境下培育菌类。去年400余万袋菌包,给基地带来近千万元的收入。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参与黑木耳种植,7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成武县汶上集镇董庄村豪威帽业加工厂内,缝纫机飞速运转,行针走线声此起彼伏。“家门口建起服装加工厂,我在厂里上班,每个月能挣 3000多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干劲越来越足。”村民王婷说。

帽业加工厂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安置富余劳动力就业50余人。“工厂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了。”加工厂负责人介绍。

数控编织机正在运行,流水线上生产的羊毛衫送至旁边的车间缝合、烫熨、包装,一件成品完工便可远销国外。汶上集镇董庄村青年董传奇,从部队退伍后在烟台打工,后来返乡创办了梦尼娅服饰有限公司,安置就业500多人;铜庙村的王广阔,在家乡政策的感召下,卖掉在外地创办几年的服装企业,回村建起服装加工厂,带动300多人就业。

按照时装小镇发展规划,成武县汶上集镇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服装、服饰加工产业,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可就业,增加收入。目前,汶上集镇拥有大小服装加工企业80多家,带动就业1万多人,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吸引外出人才回到家乡,参与家乡建设,返乡英才正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将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坚持把发展产业项目作为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安居乐业 岁岁安澜

东明县焦园乡向阳社区服务中心对面,黄国立和李线英夫妻俩的饭店已经开业2个月,每天傍晚,他家自制的烤鸭飘香村台,村民前来尝尝鲜。

“新村台住着4000余人,人流量大,老少爷们都照顾咱的生意。”黄国立说。今年9月份搬入新居后,有一技之长的夫妻俩,没有选择外出谋生,而是租下村台上的门市房,干起餐饮生意。夫妻俩没想到的是,生意还挺红火。

问起小店的收入,李线英小声告诉记者:“一个月万把块钱没问题。”

在鄄城县六合社区地毯加工车间,村民孔晓丽动作飞快,正在专心地编织毛毯,这里生产的羊毛手工地毯大多出口至国外,价格不菲。“出门就是车间,一个月挣三四千块钱,不耽误照顾孩子和老人。”孔晓丽说,“过去滩区条件差,年轻人都出去干活,滩外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现在村台社区建好了,大家都住上了漂亮的小别墅,村里的年轻人又回来了。”

如今,随着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完成,特色产业重新起航,年轻人不再为“结婚难”苦恼,孩子们有了新学校,新的黄河滩区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冬日的向阳社区,一排排统一规划的两层小楼宽敞明亮,小学、幼儿园、创业车间、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齐全,搬离黄河滩,住进新社区,村民开启了致富新生活。

长期以来,黄河滩区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和行洪影响,发展长期较为滞后。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站,滩区人口14.6万,约占全省的1/4。如何让滩区群众摆脱“黄患”危害、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发展绕不过的坎,也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我市大力弘扬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创新实干的滩区迁建精神,举全市之力加快迁建工程建设。首创就地就近筑台迁建模式,先后攻克了项目选址征地、村台地基降水处理等难题,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亿元,6万余人日夜奋战在建设一线,新建村台社区28个、外迁社区6个、临时撤离道路127.4公里。新建社区均高标准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齐了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滩区长远发展提供了后劲。不仅让滩区群众有了高质量的住房保障,而且还有了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保障。目前,14.6万滩区群众圆了百年安居梦,同时,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抓好滩区迁建后续工作。

昔日黄河滩区,正转变为美丽的花果园、幸福滩,勤劳的滩区人民,正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着更加辽阔的梦想。

农村电商 火爆“出圈”

“宇宙中心”曹县今年上半年火爆“出圈”后,其雄厚的电商产业基础逐渐让大家刮目相看。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曹县演出服、汉服、家居等线上总销售额超过17亿元。

近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与浙江大学共同撰写的《数字农业报告:中国农村电商的发展经验》(以下简称《报告》)向全球发布。

《报告》详细举例了以山东曹县为代表的淘宝村(镇)、以江苏沐阳为代表的淘宝直播业态,以及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代表的从电商向旅游转型,从淘宝村、淘宝直播、菜鸟、盒马等阿里生态实践,讲述中国的农村电商探索与经验。

火遍全网的曹县,曾是工业基础薄弱、贫困人口数量全省第一的农业县。

2009年,曹县大集镇丁楼村的村民任庆生凑了1400元,开了大集镇第一家淘宝店,填补了淘宝上表演服的空白,一下子打开销路。从此,淘宝店在大集镇星火燎原。如今,大集镇80%的村民和电商打交道,每年承包淘宝70%的演出服。不仅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全镇有1000个年销售超百万元的电商户,累计吸引了700多名大学生、70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短短四年,大集镇的32个行政村全部成为淘宝村。《报告》中介绍,农村电商的技能门槛较低,即使是受教育程度一般的人也可以通过参与电商获得更多收入,淘宝村家庭人均收入是中国农村平均水平的近三倍。

在政策鼓励和基础建设完善的前提下,农村电商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工具。

农村电商的发展,让大批农产品、加工产品变成了商品被摆上电商平台,众多普通农民变成熟悉农产品、掌握网络、精通销售的“网络达人”。大批怀揣创业梦想的外出务工人员、创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纷纷返乡创业就业,形成一轮“青年下乡”热潮,呈现出“城归”现象。

征程正未有穷期。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上下后来居上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干劲和激情。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焕发出来的精气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十四五”征程中实现更大作为。 记 者 张 啸

2021-12-09 张 啸 —— 我市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纪实 1 1 菏泽日报 content_56480.html 1 牢记殷殷嘱托 奋力后来居上 /enpproper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