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3日
第A2版:综合新闻

村里天天都有新变化

——鄄城县彭楼镇刘大楼村采访见闻

“一个村,一条心,劲往一处使,村里天天都有新变化。”鄄城县彭楼镇刘大楼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刘希景说。

变化从2017年开始,当年2月,省编办“第一书记”工作组来到了村里。从进村的那天起,他们就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把刘大楼村当成了“第二故乡”。刘大楼村也从省级贫困村“蝶变”成美丽乡村,成了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人文美的“四美”新农村。

如今,省编办“第一书记”工作组离开村庄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行走在村中,处处都能寻觅到他们留下的“印记”,感受到他们离任后,村庄日复一日的变化。

走进鄄城县彭楼镇刘大楼村,迎面而来的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入村石牌坊,彰显着这个千年古村的人文情怀。村里墙面被统一涂成了白色,并画上了有创意的彩绘。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山水风景画,一个个仁、礼、孝的故事,一个个内涵丰富的主题画让小村看着十分“高大上”,也让村庄的文化“活”了起来。

“这条路也是‘第一书记’工作组募集资金修的,当时,工作组组长还捐了1000元钱。”刘希景指着眼前笔直、干净的街道告诉记者,当时这条路因年久失修,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为了筹集修路的资金,‘第一书记’工作组多方奔走,没少费了劲。”刘希景说。

看到几个“外来人”,为了给村里修路,不仅东奔西走筹措资金,还自掏腰包捐款,村民被感动了,都纷纷跟着捐款。这家50元,那家100元,一时间,整个村庄都涌动着一股暖流。

“主动捐款?这样的事在村里是从未发生过的。”刘希景说,以前别说主动捐款修路,水电费都要挨家挨户上门收。

“受‘第一书记’的影响,慢慢地村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在收水电费,村干部都不用出村委会的大门。”刘希景告诉记者。

看到村里的大变化,今年10月份,刘大楼村在青岛经商的村民很有感触,他给村里捐款建了一座石牌坊,在安装石牌坊时,需要拓宽路面,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协助村干部拓宽路面,将牌坊“屹立”在了村口。

刘大楼村网格长察时豪告诉记者:“‘第一书记’工作组虽然已经离任两年,却仍旧牵挂着刘大楼行政村的发展。村里的大事小事,只要找到他,都会尽力出谋划策。尤其是在村‘两委’换届时,还给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刘大楼行政村顺利换届,群众也选出了满意认可的村干部。”

“去年,村里办起了农家书屋,‘第一书记’工作组还给捐助了部分书籍,他们离开后,还一直资助村里的一名贫困大学生,直到今年这个学生大学毕业,成了菏泽市立医院的一名医生。”察时豪说,不仅如此,至今,他们还一直在牵挂和资助着什李村的一对兄妹。

刘大楼村有一处有着600年历史的大型古代家族墓群,十四座墓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松柏中,这里的墓群被称为“刘林”,明朝弘治年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忠就安葬在这里。

“第一书记”工作组来到村里后,多方筹集资金,用于修复“刘林”。到2020年,他们离开村子一年后,资金到位,“刘林”得以修复。不仅修建了围墙及三处凉亭,还建设了一排古香古色的房屋,后期作为廉政教育基地,让后人铭记村庄历史。

“‘第一书记’工作组还多方争取扶贫资金,并将资金入股到了镇扶贫大棚及池翔药业,用于村级集体和困难户分红。”察时豪说,虽然他们离开了村子,但是带给村民的实惠却一直在延续。

两年的驻村帮扶,省编办“第一书记”激发了刘大楼村的内生动力,工作理念根植群众心中,沿着他们的足迹,刘大楼这座千年村落,破茧成蝶,正展现着别样的美丽。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

2021-12-03 焦同帅 ——鄄城县彭楼镇刘大楼村采访见闻 1 1 菏泽日报 content_55968.html 1 村里天天都有新变化 /enpproper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