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大黄集镇李八老村与东明县相邻,位置相对偏远。该村有原黄集人民公社时期遗留的270亩“林场”,说是林场其实是这些土地因多种原因并未得到较好利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下,2020年,村里的两个年轻人合租了这些土地,种上了红薯、高粱等作物,昔日的歉收地开始变得生机盎然,一派丰收景象。
承包林场的两个年轻人是李八老村的村民李卫红和孙国锋,他们合伙租地发展特色农业。“2020年,镇里要将这块林场对外承包,承包金虽说并不是一次付清,可270亩土地的承包金也不是个小数目。”孙国锋说,尽管感觉有压力,他还是第一个报了名。
孙国锋盘算了好几天,总觉得这是个任重道远的事,就想找个合伙人。“一来是多个参谋,二来也可以分摊租金。”孙国锋说,思来想去,他想起了小时候一起打坷垃仗的李卫红,李卫红机灵、耿直、诚实,也有计策。
当孙国锋找到李卫红用带有试探性的话拉呱时,两人的想法非常一致,一拍即合。于是,他们除拿出了家中积蓄外,又各自贷款,合伙承包了林场地。李卫红、孙国锋通过购置和租赁大型机械,大干了一个多月,对土地进行了规划布局,生产路、水路、农作物种植方等井井有条,又购置了大型喷灌设施和喷药机械,撂荒土地迎来了新的春天。
李卫红说,通过考察分析,他们更新了传统的耕种观念,2020年是承包第一年,除了10亩地种上了“西瓜红”红薯外,其余260亩全种上了红高粱。高粱本是当地很普通的农作物,曾是祖辈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可因利润不高渐渐被农民忽视了,他们就来了个“旧俗翻新”的种植模式。
当年,高粱苗齐腰高的时候,微风吹过,大片大片齐整起伏的“绿色波浪”吸引着不少群众来拍照取景,也吸引着前来洽谈合作意向的商户。高粱收获了,虽说低于他们所期望的产量,可远比种植其它农作物收入得多。收获时,10多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地头边是等着拉高粱的酒厂车辆。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李卫红、孙国锋等村民创新思路,抱团发展,让昔日的歉收地成为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通讯员 郜玉华 侯艳伟 张静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