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东侧,沙溪支流茂溪之滨,文昌宫傲然伫立。
始建于明代的文昌宫,是旧时文人讲学咏游之地。93年前,这里诞生了闽西北第一个中共基层党组织——中共沙县特别支部。
忆峥嵘岁月
1927年春,以姜敢(姜源舜)、官锦铨、黄可英为首的夏茂籍学生,在沙县县立初级中学发动全校学生罢课,反对学校当局独断专横、贪污渎职等种种恶行,遭到国民党政府镇压,学校停办。这年秋、次年春,他们先后到省城福州继续求学,在福州党组织的影响下,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夏,受组织委派,官锦铨、姜敢等人回到夏茂,以母校茂溪启蒙初级小学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秘密发展党员,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自己家乡。条件成熟后,隶属于中共福建省委的沙县地方党组织——中共沙县特别支部在夏茂建立,这是闽西北第一个党组织。
文昌宫、神农祠、四贤祠是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活动的主要场所。1931年起,中共沙县特支成员配合红军工作团秘密发动群众、筹粮筹款、发展武装、创建红色区域,使夏茂、高桥、富口、荷山等地区一度成为红军控制区域,革命星火在三明大地呈燎原之势。
开国将军张廷发是夏茂人,他在《回忆录》中提及:“我看到官锦铨在大街上敲锣,通知民众开会……苏维埃政府到处张贴红军标语,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筹粮筹款、打土豪分田地等运动……”
1934年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地方当局及地主还乡团疯狂报复,中共沙县特支活动转入地下斗争。中共沙县特支成员相继牺牲、病故、离开,但他们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人。
看乡村振兴
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批小吃创业人走出夏茂,首先在福州、厦门开店。1999年,夏茂镇在外出党员最集中的福州成立沙县小吃驻榕支部,这就是“沙县小吃第一支部”。
沙县区小吃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杨世飚说,驻榕支部不仅培养出了小吃业大户,还把市场信息带回家乡,鼓励青年投资兴办冬酒厂、辣椒酱厂等,带动在家富余劳动力开发种植养殖基地。
随着小吃产业不断壮大,三明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重点项目来抓,从塑造沙县小吃核心文化、创新商业模式、完善沙县小吃集团化发展制度体系等方面,助推小吃产业做大做强。
小吃产业鼓了老百姓的腰包,也为土地流转、林产业提质增效等拓宽了空间。这些年,三明积极探索实施“三票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今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村俞邦村考察。他亲切地说,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续红色基因
2002年,夏茂镇在文昌宫碧霄殿东侧修建凌云阁,作为革命烈士纪念馆。2018年,文昌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夏茂镇正以文昌宫为中心地标,沿茂溪河畔以东扩建红色主题公园。
“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今年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宫如期举办坚持20余年的“民间教师节”活动,参与者无不心潮澎湃。
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近年来,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弘扬工作,积极打造“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城市品牌,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发挥红色优势,让散播在三明大地上的红色文化留下来、活起来、融进来。
出台《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举办首届红色文化高端论坛;编制完成《三明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划》;三明原创情景交响音诗《风展红旗如画》登台国家大剧院……如今,三明红色文化正焕发出时代荣光,“红”动祖国大江南北。
而今,登上文昌宫远眺,秀美田园尽收眼底、灵动沙溪绕墙东去,潺潺的溪水声,仿佛还回荡着革命志士救国救民的强音。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卢素平
短 评
风展红旗依旧 如画三明更美
三明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毛泽东同志曾作《如梦令·元旦》,赞这里“风展红旗如画”。
烽火岁月里,三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段历史,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革命先烈英勇无畏、敢于突破的精神,一直在这片厚重红土地上激荡和传扬。
红色积淀是三明最重要的精神资源。立足新时代,三明人民正赓续红色基因,激励红色担当,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汇聚起不竭动力。
看今天,风展红旗依旧;待明日,如画三明更美!卢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