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0日
第A3版:专版

高粱地里救亲人

“高粱地里救亲人”情景雕塑

在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湖西教育基地,一座情景雕塑格外引人瞩目。雕塑反映的故事主题是“高粱地里救亲人”。

少年营救受伤战士

故事要追溯到1943年9月的一天。这是一个白色恐怖的日子,日伪军对我湖西区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位于湖西抗日中心区的杨楼镇卯湖村是日伪虎视眈眈的重点区。

家住卯湖村的孟大娘和她的儿子孟宪文是故事的主人公。孟大娘的丈夫参加了抗日县大队,家里只剩下他们娘俩。这天下午,少年孟宪文肩背粪箕子,迎着落日余晖,到村西的高粱地里割草。

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里,秸秆倒伏,杂草丛生,一片寂静。孟宪文挥镰割草,想着尽快离开。突然,高粱地深处传来呻吟声……“是谁?”“干啥的?”孟宪文惊诧地喊道,并向声响处踱去……

原来,在高粱秆掩映的草堆上,躺着两个血肉模糊的人。孟宪文从熟悉的服装认出他们是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见到孟宪文,两战士警惕地搂紧怀里的步枪。孟宪文小声地说:“我爹是抗日大队的,我家是抗日军属,你俩别担心!”两战士遂放松了警惕,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大哥哥,你俩是哪个队伍的?”孟宪文又问。“十团的,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俺俩负伤了,在这里一天一夜了。”小个子战士回答。“我是卯湖村的,就在附近,鬼子滚回老窝了,你俩先到我家养伤吧!”

孟宪文的家在卯湖村的西头,土打的围墙圈着两间低矮的草房。孟宪文和母亲将两名受伤战士安顿好,孟大娘接着烧了面汤,端给伤员喝。大个子伤员叫张大勇,是江西人,伤口化脓,生了蛆。孟大娘轻轻地将蛆拨出,用盐水冲洗伤口,然后敷上消炎药。

几天后,在孟家母子的精心护理下,两名战士的伤情好转起来。

与敌人周旋躲扫荡

这天,湖南籍小个子战士李大义对孟大娘说:“我们的伤好了许多,得赶紧归队,不能再给您添麻烦了。”孟大娘还是担心他们的安全,对儿子孟宪文说:“你想法子找到湖西区干部,再由区政府把俩战士转送到主力部队。”

可是,次日黎明,他们听到了枪声,村里群众拖家带口东躲西藏。日伪军又一次“扫荡”来了。

战士张大勇、李大义看到孟大娘母子着急的样子,连忙说:“大娘,您娘俩赶快走,我们手里有枪。真的躲不过去,我们就跟敌人拼了,不能再连累您了!”说着,两战士握起枪就往屋外挪动。孟大娘忙扯住两战士,坚定地说:“俺娘俩一定要保护好你们,现在你们得听俺的话。”接着对孟宪文说:“你快去找你村长大叔,就说娘找他有急事。”没等娘的话落音,孟宪文就撒腿跑出院子,很快找来正在组织群众转移的村长。孟大娘对村长说:“兄弟,这是两个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在俺家好几天了,咱们要保护好他们。”村长二话没说,立即叫来4个年轻人,对他们说:“我把这两个同志交给你们,绝不能有闪失!”于是,大家背起伤员一起向村外跑去。

他们躲进村北一片高粱地里,孟大娘负责护理两名战士,孟宪文则趁机找水和食物。一连三天,他们从东边转到西边,从南边转到北边,猫在草窝里,躲进深沟里,总算避过了敌人的扫荡。

敌人走后,他们回到了被敌人糟蹋得不成样子的村里。孟大娘的两间茅草屋被烧,仅剩下残垣断壁。战士张大勇悔恨地拍打自己的大腿,李大义则哽咽着说:“大娘,我们俩把您家害苦了,房子没有了,您娘俩怎么过呢?”孟大娘安慰道:“孩子,不要难过。房子烧了咱们住地窨子。只要有咱们的队伍,有你们这些好战士,小日本的日子就长不了!”

几天后,村长与湖西区党委、专署取得联系,孟大娘和孟宪文及村民将战士张大勇、李大义送到了部队医院。

故事背后的故事

2019年夏,红色湖西教育基地建设之初,单县有关抗战文物搜集人员来到卯湖村寻找孟大娘一家,仅见到了70多年前孟家被烧房屋的废墟,并未找到孟宪文母子及其后人。后来查询孟氏族谱,最终找到了在贵州的孟大娘的孙子,也就是孟宪文的儿子。

孟大娘的孙子讲述了“高粱地里救亲人”故事背后的故事。当年,孟大娘家的房子被日伪军焚烧后,少年孟宪文追随父亲的抗日足迹,带着孟大娘参加了八路军。他不怕牺牲,英勇作战,曾多次立功受奖。

1949年,孟宪文随湖西部队南下作战,后退伍转业到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的金融部门,1997年10月去世。抗战胜利后,孟大娘独自回到老家卯湖村。新中国成立后,孟宪文将母亲从老家单县接到贵州生活。1964年7月,孟大娘辞世,享年74岁。

孟宪文戎马多半生,却从未向儿女们讲述过自己的英勇经历。当年,报纸曾刊登过“高粱地里救亲人”的故事,孩子们读给孟宪文听,老人只是会心地点点头,淡然地说;“抗战时期,在咱们湖西老家,这样的故事忒多了,咱家的故事算不上大故事……”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

2021-07-20 1 1 菏泽日报 content_46587.html 1 高粱地里救亲人 /enpproper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