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富家,但心存大志——青少年时期便投身救亡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负责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并领导了胶东著名的“天福山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日第一枪;年轻有为的他担任过烟台市长,解放战争时期更是战功赫赫,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解放后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屡立奇功——
孙端夫,原名孙正谊,祖籍山东省曹县孙老家村,1912年出生在河南省虞城县贾寨镇孙场村(原属曹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孙端夫将军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家境富足 少怀大志
孙端夫虽然出生在河南虞城,但他始终都称自己是山东曹县人。
孙家源于曹县的孙老家,原本就较为富足,由于数代勤俭持家,经营有方,土地迅速增扩,一直向南延绵数十里,到了晚清时其家地产多达万顷之巨。所以,孙端夫出生地被叫作孙场村,也是其家土地扩张绵延所致。
陈彤漪,孙端夫将军外甥,河南省商丘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他说:“大舅(孙端夫)的出生地在虞城县贾寨镇孙场村,这是确凿无疑的。”他曾写过记录将军一生的《从学士到将军》一文——
“大概是在我太姥爷时,孙家从山东省曹县的孙老家迁到了现在的虞城县贾寨镇孙场村。孙场村得名也和孙家迁居于此有关。”
“我姥爷和姥姥共生育了9个子女,5个男孩,4个女孩,大舅(将军)排行老大,我母亲排行老八。”
关于孙端夫将军的具体出生日期,公开资料没有详细记载。陈彤漪称:因为“我姥姥和姥爷不过生日,所以也不给子女过生日,在我姥爷孙锡瑾和姥姥一辈的人去世后,我大舅的具体出生日期几乎就没有人知道了”。
陈彤漪介绍说:大约10岁时,孙正谊走出黄河故道边的孙场村,跟随其五叔孙锡璜到北平求学。“到北平求学的时候,我大舅写的祖籍是山东曹县,这也是公开资料显示我大舅是山东人的原因。”
最初,孙正谊在北平培根小学读书,成绩十分优异。15岁时考入北平平民中学,18岁转入大同中学,在读高二时就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预科班,第二年转为正式生。就在这一年,孙正谊改名为孙端夫。
孙端夫读大学时,思想进步。当时国家内忧外患,日本疯狂扩张,步步蚕食,整个华北岌岌可危。为隐蔽起见,孙端夫化名“葛先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召开秘密会议时,孙端夫就让小姑母在门口放风。小姑母叫孙锡瑗,大他三岁,也在北平上大学。
1935年,孙端夫被推举为北平大学法学院学生代表,并参与组织指挥了“一二·九运动”。统治者残酷镇压学生爱国运动,打伤数百名学生。示威游行时,孙端夫不顾个人安危,抬着花圈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以死来表达其抗争的决心。
次年初,北平学联组织南下演讲团宣传抗日,孙端夫是领队之一,并在斗争中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性组织——中华民族青年先锋队。在济南,演讲团向山东省学联介绍北京学生运动抗日救亡的情况,并以济南第一乡村师范为核心,开展募捐和宣传活动。
1936年,孙端夫北平大学毕业后,获法学院学士学位。后经在山东省教育厅当督学的五叔介绍,到山东省福山县中学教书。
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年少有为、才华横溢的孙端夫出任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政训处少校总干事。
1937年9月22日,国共两党发表合作宣言,中共在山东建立胶东、滨海等军区,他告知远在济南的五叔,说要献身抗战,到蓬莱一带打游击。
就是在这段时间,孙端夫遇到了理琪,从而改变了其人生道路。
理琪(1908—1938) ,原名游建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中共山东省胶东特委书记。两人一见如故,渐为至交。理琪向孙端夫介绍了很多共产主义思想,让他深受感染和熏陶。
在理琪的影响下,孙端夫接受马列主义,立志革命。1937年12月,25岁的孙端夫在威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12月15日,理琪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在胶东特委驻地于家沟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举行天福山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理琪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8年1月15日,孙端夫率其领导的政训处官兵参加威海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
1938年2月13日,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和大队长孙端夫率领第一大队抢先攻入日伪占领下的牟平县城,活捉伪县长宋健吾,俘虏伪军100余人,缴获枪支近百支,取得了战斗的初步胜利。攻城结束后,部队撤至牟平县城东南3里的雷神庙休息,理琪和孙端夫研究下一步的行动。因哨兵疏忽大意,部队被寻踪追赶的日军包围。战斗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夜晚,毙伤日军50余人,理琪在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
孙端夫沉着迎战,在他的率领下,第一大队的将士趁着夜色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保存了部队的有生力量。“雷神庙战斗”也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
这支队伍是由天福山起义的农民军和威海起义的部队合编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胶东军区主力前往东北,后来发展成四十一军,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王牌四十一军最初的“火种”,声名显赫的“塔山英雄团”就出自该军。
扎根胶东 壮大武装
孙端夫带队突围后,转移到蓬莱、掖县地区,伺机发展壮大。
不久,他们吸收了当地游击队伍,合编成第三军第八支队,并成立军政委员会,孙端夫任委员兼第三军交际处主任。
由于队伍力量不断壮大,孙端夫声名赫赫,很受人民的热爱与拥护。8月,他任蓬莱县县长。次年9月,他又升任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司令员。
1940年春天,胶东特委命孙端夫前往文登、牟平、荣成一带,组织建立东海军区,由他任司令员兼东海区专署专员。
1941年,孙端夫又调回北海军分区任司令员兼北海区专署专员。当时,胶东的抗战形势非常艰难,不仅部队缺乏必要的物资支援,农民的生活也十分艰难。孙端夫不畏困难,发动各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农民实行减租减息运动。同时,机关和部队厉行勤俭节约,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坚持对敌斗争的同时,他们开荒种地,努力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
1942年冬天,日军纠集万余人对胶东进行大扫荡。孙端夫带领部队坚持在原地进行游击战争,在“敌进我进”的方针指导下,进入铁路沿线和日伪蚕食地区,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拔掉日军多个据点,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迫使日军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守备,粉碎了日军大扫荡的计划。
1945年春天,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孙端夫在北海军区指挥作战。经过月余战斗,克龙口,下蓬莱、黄县,解放胶东重镇烟台,孙端夫兼任市长。
趁日军收缩战线、兵力不足之际,山东军区部队发起攻势作战,将敌人压缩在交通沿线和城镇之内,为胶东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1949年1月,全军改编,华东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9纵27师改为27军81师,孙端夫改任27军81师师长。4月,孙端夫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在解放上海战役中,27军是主力,81师担任主攻任务,后接管上海的警备任务。
战役连连立奇功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孙端夫率领部队参加了众多知名战役,屡立奇功。
1946年9月,孙端夫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3旅旅长,后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7师师长、第三野战军27军81师师长,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重要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1950年,孙端夫担任志愿军27军81师师长兼政委。
在众多的师级干部中,他的高学历可谓屈指可数。24军军长彭德清指挥两大主力师,进攻新兴里美军31团,这支美军部队,乃是一支王牌团,装备精良,远超志愿军,不仅如此,当时31团团长麦克劳恩见志愿军合围而来,向美军指挥部求援,美军直接派来了40架飞机、19辆坦克支援,掩护麦克劳恩撤退。
麦克劳恩显然低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在美军战机和坦克的轰炸下,当时81师伤亡惨重,有些部队伤亡过半,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坚持战斗,朝着敌31团疯狂进攻,后一直打到了敌团指挥部,将麦克劳恩击毙。此后,敌团残部突围而出,孙端夫率领81师一路追击,最后全歼了这股残兵,至此,美军王牌团覆灭。
1951年,考虑到孙端夫打过很多硬仗,战斗经验丰富,兵团司令部打算让他执行尖刀任务,率领81师插入砧桥、梨岘一带,分割敌防线。时任九兵团司令员的宋时轮亲自给孙端夫来电,问:“有没有把握?”
孙端夫坚定地说道:“请司令放心,完不成任务,我就不回来了!”
孙端夫回到师部后,为了保证部队顺利突到砧桥一线,他率领侦察兵,连续几天深入崇山峻岭中勘探地形,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孙端夫等人由于太过深入,直接来到了敌人的前哨阵地,遭遇到了敌军小队,经历一番短暂的交火后,孙端夫才带着侦察部队撤回我方阵地。
5月15日,孙端夫正式执行穿插任务,当时为了指挥方便,他竟下到营里指挥作战。警卫员担心孙端夫的安全,便将此事告诉了27军军长彭德清,彭德清一听,顿时急了,一个师级干部下营指挥,实在是太危险了。彭德清马上给孙端夫打了电话,说:“孙端夫,你是一个师长,不是营长,前线实在是太危险了,你这是在拿你的命赌博,我命令你,马上给我回到师部!”
孙端夫却压根儿不把彭德清的话放在心上,“不行呀军长,我要是回了师部,就不能及时掌握战场情报了,军长您放心,我自有分寸。”
彭德清正要发火,孙端夫那头却已经挂断了电话,弄得彭德清哭笑不得。
此后,孙端夫率领部队打下了敌人把守的一处高地,然后领军直插敌军防线,向水内里一带猛冲突进,敌人的炮火很猛烈,81师始终无法突破敌防。当此之时,孙端夫竟直接前往最前线的先头连,战士们见师长不顾危险,来前线指挥,顿时士气大振,向敌人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结果,仅仅用了不到40分钟,便摧毁了敌军工事。
当天晚上,孙端夫率领81师一路急行军,如一把尖刀,行军120里,直插敌军心脏地带,圆满完成了任务。战后,81师受到志愿军司令部嘉奖,师长孙端夫荣立二等功,他也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一位荣立二等功的师长。
开国少将 壮志未酬
1954年,孙端夫升任第二十七军军长。
1955年12月17日,陆军第二十七军在南京举行授衔典礼,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肖旺东中将,授予时任二十七军军长的孙端夫少将军衔。孙端夫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11月,孙端夫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参加了军队的条例、条令和规章制度的编写工作。
1969年9月,孙端夫调任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孙端夫一直坚持带病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他所深深热爱的革命事业。
1974年6月8日于北京病逝,年仅62岁。
记者 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