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1年03月29日
第A1版:菏泽日报

滩区百姓迁新居 开启幸福新生活

3月18日一早,东明县沙窝镇徐炉村村民徐金玉便开始忙碌起来,整理、打包、装车,准备搬进新家。

站在老屋前,徐金玉想起20多年前筑房台的经历:为了不让水淹没房子,他和老伴用手推车拉土,拉了一年多,才堆好这个房台,一转眼已经住了多年。

不远处新建的村台社区上,道路宽广笔直,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绿树环绕的一排排两层小楼整齐划一,白墙灰瓦,红门带院。

东明县沙窝3号村台道路两侧挂满红彤彤的灯笼,18日,徐炉村、西堡城村的365户村民,首批陆续搬迁入住新社区。70岁的徐金玉和老伴分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锅碗瓢盆装了满满的一辆三轮车,徐金玉发动车子,向着新生活驶去。

九曲黄河,奔流向海。一个个村台承载着滩区群众的安居梦想,见证着黄河滩区一场历史性变迁。

每天傍晚,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村台社区华灯初上,广场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大伙儿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闹。

村民刘春明说,世世代代住在黄河滩,每隔三五年就得过次大水。洪水过后,整个村子一片狼藉。

搬迁入住新社区前,刘春明在老村的家简陋、破旧,不大的院落里建有五间房屋,挤了11口人。两个儿子结婚后在外地打工,否则根本住不下。每到过年,既盼着一家团聚,又发愁一家人的住宿。

去年9月,旧城镇大邢庄、七街、安庄、三合村四个村台陆续开始搬迁入住,彻底告别了困住几代人的“水窝子”。

“这个春节不太冷,房子不仅有暖气,还有保温层,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春节是村民在村台社区度过的第一个新年,刘春明告诉记者。

“搬到新家只是向幸福生活迈出的第一步,俺们滩区群众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今后就像那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跳着广场舞,村民爽朗的笑声,飘荡在村台社区上空。

三合村村台不仅配备标准卫生室、幼儿园、小学、服务中心等设施,还规划建设了两处创业车间,让村民“住上好房子、享受好服务、过起好日子。”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产业发展是保障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村台建设的同时,我市就做出了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依托滩区自然资源丰富、土地污染少、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等优势,建设黄河滩区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坚持将滩区迁建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实现安居与富民同步推进、生态与产业同步发展,真正让黄河滩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花果滩、幸福滩。

菏泽是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主战场,黄河滩区迁建工程涉及14.7万人、2万亩的筑台、造地、建房,是滩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让14.7万滩区群众摆脱黄患危害、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这是菏泽发展绕不过的一道坎,也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立下愚公志,誓啃硬骨头。我市层层压实责任,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把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截至3月底,全市6个外迁社区全部搬迁入住;28个村台社区主体工程全部封顶,6个村台社区已经搬迁入住,3个村台社区已达到入住条件,近期将启动搬迁,5月底前所有村台将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黄河流经的东明县长兴集乡,毛吉志在此生活了71载。喜欢绘画的他将发生在黄河边的真实故事,用画笔记录下来。60余幅呕心沥血的画作,以时间为轴,展现了黄河沿岸百姓从饱受水患灾害到实现幸福安居的转变。

从水患频发到岁岁安澜,实现安居梦的滩区居民也将乘着新时代的东风,绘出更美的画作。

记者 张 啸

2021-03-29 张 啸 1 1 菏泽日报 content_38327.html 1 滩区百姓迁新居 开启幸福新生活 /enpproper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