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1年03月17日
第A1版:菏泽日报

21年来的20本民生日志,写满了张庆涛及其家人的酸甜苦辣,记载着甄庄村的沧桑巨变——

20本民生日志见证乡村美丽蜕变

惊蛰时节,绿禾庄园里红彤彤的富硒草莓,掩映在绿叶之间,吸引游客前来采摘。在郓城县南赵楼镇甄庄村,一排排温室大棚矗立田间,大棚内一年四季总有瓜果挂满枝头。

5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庆涛看似老农民的样子,却一直干着“新农人”的事儿。21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的责任与担当,通过党支部流转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走出一条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产业振兴之路。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张庆涛光荣地参加了表彰大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企业家初心不改返乡任职

2000年回村任职前,张庆涛经营的钢材生意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那一年,在外经商的张庆涛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不顾家人反对,他毅然做出“不理智”的决定:回村任职,为村民服务。

当时村里百废待兴,只有一条两米宽的小路通往镇政府驻地。不能辜负村民的期望,张庆涛暗下决心。3年时间,他自费去了4次华西村学习考察。他意识到,农村唯一的资源是土地,要想发家致富,还是得从土地上入手。

在张庆涛的日志里,2003年秋,一场开到半夜的村民大会让他记忆犹新。张庆涛把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告诉大伙儿:能出去务工的,村委会给找活干,一边挣钱一边学技术;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由村里统一耕种。未来,甄庄村将划分为种植区、养殖区、精作区、旅游区……

“当时想着在村北种上桃树、养上鸡鸭搞旅游,话没说完,村民哄堂大笑。”张庆涛无奈地说。

他在日志里写道:说到底,村民还是不太信任我这个年轻人。

三次土地流转遭遇“滑铁卢”

翻阅被岁月磨烂边角的民生日志,记录的是乡亲们朴实的语言,记录的是甄庄村发展历程的艰辛,记录的是一个普通农民儿子对父老乡亲的款款深情。

通过外出学习,张庆涛想学习华西村发展模式,带村民致富。他自费将有意外出务工的百余名村民,送往江苏等地务工学习。然后给剩下的村民做工作,160亩地就这样租了下来,没多久,外出务工村民多数因水土不服回村,开始给村里要回自己的耕地,一些答应“流转土地”的村民也反悔了。在他们眼里,张庆涛没干过农活,不会种地。就这样,第一次土地流转以失败告终。

失败后的张庆涛并没有放弃。2006年到2008年,他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村里安了自来水、修了水泥路,还安装了路灯,打了机井,挖了排水沟,村民渐渐开始信任这个村干部。

2009年,张庆涛开始第二次土地流转。即使村里补贴粮食、租金,村民心里依旧不踏实,无论张庆涛怎么做工作,依旧有超过两成的村民不同意。土地无法连成片,在具体的亩数计算上也有分歧,第二次土地流转又失败了。

又积累了几年经验,2014年下半年,第三次土地流转被提上日程。这次,他先带着村民去成功的村庄学习,5名村民参与入股流转了400亩地,种植洋葱和黄秋葵。因管理不善,种地一年赔了18万元,5名股东纷纷撤股。第三次土地流转画上了句号。

家人劝他放弃,可张庆涛认准了“领着大伙蹚出一条路来更好,走不出来是咱没本事,决不能留下遗憾。”

黄土地上蹚出产业振兴路

掌握技术才能发展现代农业。2015年,张庆涛来到寿光,拜师“蔬菜大王”王乐义,回村自掏腰包建起50多个设施大棚,组建农业合作社,发展大棚种植。

村民没钱,可以露地种菜,他建大棚育苗提供种苗;种地需要肥料,他建养猪场,发展食用菌大棚,将猪粪和食用菌渣做成有机肥料;种地培育食用菌没有销路,他又建起酱菜腌制厂,回收村民丰收的蔬菜和菌菇,形成一条农业绿色循环产业链。

接着他又成立绿禾公司,陆续流转土地2000余亩,给村集体12%的股份,用于村里的发展建设。同时,张庆涛还发动村民加入合作社,养猪场、肥料厂、食用菌基地、育苗基地和冷库,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村民土地入股,村里的贫困户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目前,甄庄村瓜果、蔬菜种植大棚发展到152个;食用菌种植大棚80个;养猪场一处,年出栏量超过一万头;酱菜腌制厂一处;休闲观光采摘园200余亩;保鲜库5座,烘干房2间……现代农业成为村民增收的“利器”,村集体经济从无达到现在的20余万元。

2000亩果蔬直供餐桌

当年让村民嘲笑的想法,如今成了现实,村北桃树成林,果树成荫,采摘园吸引众多城里人来游玩。

2019年,张庆涛又在基地开了个农学研学中心,他时常到基地和来研学的孩子聊天。

“学校一顿只有一个菜,还都是水煮的,我们都不想吃。”“我都是中午回家,天天吃饭很着急。”一个周末,几位学生的话,让张庆涛陷入沉思:“村里有这么多菜,何不直接加工好给孩子配餐?既能让孩子吃上可口饭菜,又能解决销路增加合作社收入。”

“我想搞个中央厨房,给全县中小学生配送营养餐。”2019年底,张庆涛多方筹资成立餐饮公司,上了全套智能化中央厨房设备,建起10条熟食流水线,购置了18辆物流配送车、138辆早餐车,日供货能力10万份。

把合作社的绿色蔬菜加工成营养餐送到百姓餐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项目预期每年总收益达600万元,每年至少为甄庄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0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日志里的泪痕

村民富裕了,村集体也有了钱。如今,甄庄村面貌焕然一新,还建了文化广场。为了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张庆涛自掏腰包,每年拿出2万到3万元,设立中小学教学质量奖。

张庆涛还成立了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设想着在全县托管种植50万亩耕地,实行耕种管收一体化,让农民不下地也有高收入,为全县更多农民服务。如今,已经在多个乡镇托管土地2万亩。

一本本厚重的民生日志,记录着乡村的变迁和他对父老乡亲的深情。翻开其中一本日志,几滴泪痕浸湿了笔墨:“为村民服务”的选择错了吗?21年来,多次尝试的失败和村民的不理解以及对家人亏欠,打磨着张庆涛的意志,也鞭策着他不断前进寻找出路,探索着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菏泽路径。 记者 张 啸

2021-03-17 张 啸 21年来的20本民生日志,写满了张庆涛及其家人的酸甜苦辣,记载着甄庄村的沧桑巨变—— 1 1 菏泽日报 content_37513.html 1 20本民生日志见证乡村美丽蜕变 /enpproper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