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民政部门做客“政务服务热线”,现场接听群众来电,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
低保和社会救助
标准大幅提高
市民政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贤峰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市的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00元、250元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84元、511元,分别提高了71%和104%;特困人员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4400元和30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8856元,分别提高101%、195%。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80.6万人,发放低保资金26.6亿元。保障特困供养对象33.9万人,发放特困供养资金11.5亿元。发放临时救助金1.88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5万人次。保障特殊儿童群体1.16万人次,发放基本生活费1.44亿元。持续开展“慈心一日捐”等慈善活动,接受捐款合计5.6亿元,支出慈善救助金5.1亿元。
全市各类养老床位
达4.3万余张
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菏泽市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养老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79处,各类养老床位4.3万余张,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49处、农村幸福院1300余处。全省推广单县“幸福院+周转房”经验,我市9个县区被确定为全省农村老年人相对集中居住养老试点,新建养老周转房1839套,超额完成试点任务。郓城县“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分散供养人员照料护理模式被省民政厅发文推广,被评为山东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中国民生示范工程。
作为全省殡葬综合改革试点,我市已建成公益性公墓508处,殡葬基本服务费实现全免,每年为群众节省3.5亿元。
全市新建、改扩建
城乡社区服务中心1005处
我市社会散居孤儿、机构养育孤儿、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由2018年的每人每月720元、1200元、300元分别提高到1400元、1760元、980元。全市持证社工达到224人,注册志愿者数量增加至124万余人,分别增加了1.3倍和620倍。“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改扩建城乡社区服务中心1005处,建成农村社区208处,受益群众41万人。
低保扩面四种情形
可单独申请
2020年,我市出台了《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规范低保管理,扩大保障范围,落实应保尽保。
《办法》规定了四种可以个人名义单独申请低保的情形。已脱贫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家庭财产符合低保申请认定标准的相关规定且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或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2倍的靠家庭供养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满3年且收入和财产状况符合我市低保认定条件的宗教教职人员;父亲死亡、母亲改嫁,事实上由祖父母或其他人抚养的未成年人或已成年仍在接受大学本科及其以下学历教育的人员,抚养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2倍,家庭财产符合我市低保申请家庭财产认定标准的相关规定的;因病(伤)致贫家庭同时符合《办法》中规定条件的。
居民可不通过村居
直接申请低保
凡认为符合我市低保条件的农村居民,均可以家庭为单位直接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最低生活保障书面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受理。受申请人委托,村(居)民委员会可以代为提交书面申请,不再由村(居)民委员会直接受理。农村低保申报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经济核对环节前置,并大幅缩短了办理时限。
支出型贫困家庭
纳入低保范围
针对处于社会救助“夹心层”的支出型贫困群体,我市打破过去“只看家庭收入、不看刚性支出”的低保评定标准,将因病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就学费用、残疾费用按刚性支出扣减,将符合条件的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低保救助,并规定支出型贫困低保家庭和单人保的补助水平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60%。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