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0年11月11日
第A1版:菏泽日报

郓城:改革促发展 创新添活力

目前,大唐山东郓城630℃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项目首台机组即将进入施工阶段,不久即可投产运营。投产后,每年可直接增加地方税收10亿元以上。该项目为我市近年来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已经被纳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为让该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投产,郓城县县委书记刘文林先后5次赴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20余次赴大唐集团公司洽谈对接。

数据表明,1至9月份,郓城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7亿元,居全市首位。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267.9亿元增至2019年的435.3亿元,年均增长8.4%,总量居全省第49位、提升21个位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3年的9.2亿元增至32.2亿元,年均增长23.2%,总量上升至全省第51位、提升11个位次。

优异的成绩单背后是郓城县对深化改革新路径的不懈探索和努力。

抓好“放管服”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谁破坏发展环境,谁就是郓城的罪人”“不抓营商环境就是失职,抓不好营商环境就是不称职”的观念,牢固树立在郓城县各级领导干部心中。

湖北格林凯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武汉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年可生产定制水溶肥2万吨,并出口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企业董事长郑勋领是郓城人,受疫情影响,郑勋领无法返回总部,企业也无法复工,心急如焚。

郓城县迅速启动顶格协调机制,“腾笼换鸟”解决企业用地难题、“人才专列”解决用人问题、“容缺审批”解决企业备案问题,仅用13天,一座年产2万多吨的肥料工厂建成,异地复工复产经验做法被众多媒体报道。

截至目前,郓城县完成了审批事项流程再造52项,删减申请材料142项,减少审批环节128个,压减审批时限798个工作日。214条行政许可事项主项、382条子项实现了“一网通办”,同时首创“菜单式”集成化服务群众新模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赞许。

郓城县在全市率先实施“容缺审批”,实现了“只跑一趟”;探索建立“一联三化”政务服务新模式,在企业登记注册窗口创新推行“全程免费代理服务”,实现了“一趟不跑”,这些做法先后被中国改革网、《山东通讯》、省委《改革情况交流》予以推广。

激发活力

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自2015年到2017年,一鸣纺织连续三年引进德国清梳联、精梳联、瑞士第四代自动络筒等国际领先设备,用工节约60%-70%,产能提高30%以上,同类产品吨纱成本降低500元以上。

郓城县像一鸣纺织这样的企业,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还很多。

郓城县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不断增强,经济运行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并先后引进上海良润生物医药科技等生物医药企业12家,成功落地大唐电力新能源产业园等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

目前,全县民营企业达到2.1万家,比2013年增加2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7家,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6亿元、实现税收27.5亿元。

谋篇布局

绘就新型城镇化蓝图

2019年9月,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郓城县召开。

2020年5月,被定为全省10个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之一。

作为全省唯一县级试点单位,郓城县抢抓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机遇, 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养、宜游“四宜”精品城市。

为全力打造“四宜”精品城市,郓城县规划建设了15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高标准配套道路、管网、绿化、水电等基础设施。做好“水绿花文”四篇文章,强化城区水系生态治理,提升改造道路、景观绿化工程,加快推进水浒好汉城、魁星巷等重点工程建设。

目前,宋金河、跃进河、北沙河等城市生态景观带绕城贯通,南湖广场、忠义广场、戏曲广场等一大批“网红打卡地”点缀其间,南湖博物馆、同济桥、市民文化艺术中心等成为城市新地标,传承文脉、聚集人气的城市品牌正在形成。

为破解资金制约瓶颈,郓城县在全市率先推行PPP模式,34个项目纳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投资总额250.4亿元,其中9个项目基本完工或试运行,落地数全市第一。

2017年,因“推广PPP模式成效明显,社会资本参与度较高”受到国务院表彰。

重点攻坚

强力推进乡村振兴

2018年5月,山东华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金农牧业等多家专业合作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年出栏生猪达100万头,生产各类肉制品9.5万吨,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成为我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大型猪肉产品生产、加工、储备基地。

这是郓城县深入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的一个缩影。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经营模式。

郓城县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一体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经营体系、金融财税等改革,创造了乡村振兴的“郓城模式”。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夯实了基础。

郓城县稳步有序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和省产权改革数据信息录入工作,全县1058个单位产权改革数据信息全部录入省级产权改革系统,1053个村全部启动清产核资。同时,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累计完成土地流转、托管78万亩,新建农业标准化基地20万亩。李集镇梁楼村荣获国家级专业示范村,南赵楼镇甄庄村、侯咽集镇八里湾村荣获省级示范专业村。

释放红利

人民群众共享成果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19所、新增学位4.3万余个,在全市率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交流城乡校长教师1000余人次,招聘教师3101名,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

——建成省级标准化乡镇卫生院21处、县乡医联体23处、一体化卫生室263处,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新一中、新图书馆、新文化馆、新博物馆等一大批民生公共服务项目建成投用,新建农村幸福院182处,新增养老床位6700余张,“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分散供养服务新模式的改革经验入选“2019年度山东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全国“2019民生示范工程”。

——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20余个,在乡镇街区和村(社区)两级成立志愿服务分队1000余个,实现县、镇级场所全覆盖。

……

这一组组数字,体现了郓城县坚持改革为了群众、改革成果由群众共享的理念,六年来累计完成民生支出29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例持续稳定在85%左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稳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点 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郓城县全体干部以“不达目的不收兵”的决心, 把深化改革作为工作的主引擎、主战场和主平台。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在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提速增效上下功夫,出实招,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为营造最优投资环境注入了活力。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努力、坚韧定力,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能,推动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好发展,跑出了郓城速度,跑出了改革红利,跑出了群众的获得感,蹚出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 郑华伟 通讯员 王德峰 任仰勇

2020-11-11 郑华伟 1 1 菏泽日报 content_28697.html 1 郓城:改革促发展 创新添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