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启动,我市共下派40个乡镇振兴服务队、20个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和6个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到乡村和企业开展帮扶工作。帮扶队员们脱岗后进农家院,到民企车间,协调解决发展遇到难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服务的新模式。
“身入”更要“心入”
市贸促会副会长戴化奎参加“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担任郓城丁里长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
12月4日,戴化奎接受采访时说:“7月16日,全市‘万名干部下基层’动员大会召开,要求服务队员与原单位脱岗,‘脱岗’并不是‘脱离’,仍与原单位保持工作联系。仔细一想,振兴菏泽是大事,需要有人去探索。其实服务队员就像‘出嫁’,派出单位是‘娘家’,街道办是‘婆家’,帮扶村是‘小家’。新出嫁闺女,娘家要支持,婆家掌握大方向,新‘媳妇’更应该管理好小家!”
理清思路,处理好关系,才能扑下身子干工作。戴化奎和帮扶队员们纷纷“脱离”工作岗位,全身心到孟庄、福苑楼、鹿庄科等村开展帮扶工作。丁里长街道办组织委员高青说:“工作队来上班的第十一天,和我联系贫困户子女救助学费之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48岁的佀垓村贫困户郭丙胜,因患有帕金森病花掉医药费20多万元。可他特别重视子女教育,两个孩子在郓城一中读高中,女儿郭琪今年有幸考入齐鲁师范学院,这个刚满18岁女孩,和三年前刚考入高中时一样,因家境状况,又一次萌生退学打工的想法。
“郭琪很懂事,平时话不多,我经常叮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家里的事大家一起想办法。上大学费用,姨帮你想办法。”高青了解到,服务队两名队员来自菏泽日报社。一次,她与服务队员一起吃饭时,谈及此事。
听完介绍情况后,队员们出主意、想办法,发动爱心企业捐款,并结合民政等相关部门处理募捐资金的相关事项。29950元捐款基本解决郭琪的燃眉之急。
服务队员、郓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修社表示,针对郭琪上大学学费一事,在丁里长街道办事处影响大,效果好,许多企业老板、村民参与,这是之前没能想到的!
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卫生“网格化”的做法早已使用,可是,卫生“网格化”与党员紧密联系的并不多见。10月中旬,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丁里长服务队创新提出并建立2137“党员卫生责任区”,协同街道办事处、村党支部将各村按街道、胡同划成若干区域,再将党员分成若干组,把卫生区交予党员管理。
“有了责任区后,我们村党员可负责啦,每天一早,就开始上街巡查监督街道、胡同、村民门前卫生。”前营村村民赵文静说。
责任重于泰山
服务队长张华春来自市委第一巡察组,他在农村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他说:“这次‘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支持资金写在文件上,过去很少见。此次省委、省政府不惜人力财力,实施‘万名干部下基层’战略举措,是对‘三农’工作的积极探索,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服务队员责任重大!”
7月23日,服务队进驻定陶区半堤镇。经过多方调研,服务队决定从产业入手,积极牵线搭桥,提升乡村产业优势,以此鼓起百姓的腰包。
他们首先联系曲庄村对接陈集镇狮克农场,引导该村党支部与狮克农场达成合作意向,成立狮克农场托管服务中心,利用其技术、管理等优势进行托管经营,提高林果质量。同时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目前,该村已流转土地58.7亩,计划继续流转村西土地200余亩,与四周果园、绿化林连成片,发展葡萄、樱桃等多种林果种植,着力将该村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针对董小集村群众反映的排水难问题,服务队督促镇村制定方案,筹集30万元资金,修建长达2700米下水道。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计划对成海村160亩盐碱坑塘进行治理,在董小集村建立一处扶贫车间,群众就可在家门口就业,实现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 (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