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武县法院苟村集法庭副庭长杨晟斌带领同事来到曹县,深入部分汉服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普法宣传。
“杨法官,您还记得我吗?”赵亮(化名)上前握住杨晟斌的手。杨晟斌笑着回应:“当然记得。”
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回溯到2022年。
那时的赵亮,因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被起诉到成武县法院。一脸委屈与茫然的他不停地嚷着:“我就卖了件汉服,怎么就成被告了。”
庭审现场,赵亮急切地掏出手机,对杨晟斌说:“杨法官,您瞧瞧,这网上卖同款的多了去了,凭啥就告我!而且,他怎么证明这衣服就是他独有的呢?”
杨晟斌耐心为赵亮普法:“知识产权是受法律保护的。每一件原创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他们拥有相应的著作权。就拿这件汉服来说,如果人家能提供设计图纸、创作过程记录等相关证据,是可以证明其权属的。而你在销售未经授权的产品时,就侵犯了别人的权益。”
赵亮听后,眼眶微红,忍不住哭诉道:“汉服原创太难了,我没能力做。做原创根本就活不下去。”
杨晟斌鼓励他道:“只要你有决心,肯努力,慢慢积累经验和技术,总会走出自己的路。侵权行为不仅损害他人利益,也不利于你自己的长远发展。你这么年轻,难道要一辈子靠抄别人的创意生活吗?踏踏实实做原创,才有真权利,才有真出路。”
像赵亮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2022年5月,从成武县法院苟村集法庭受理首例汉服著作权侵权案的此后半年间,近百起案件接踵而至。
针对这一情况,成武县法院及时向曹县有关部门提交了专项意见。随后,依托“11235”联调机制,成武县法院苟村集法庭联合曹县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12个部门联合作战:半年内组织普法活动30余次,培训宣讲10余次,开展巡回审判4次,印制《汉服权益保护指南》5000余份,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发布侵权预警,提醒市场主体避免侵权。
2024年初,曹县马面裙火爆出圈。商户安某原创设计的织金马面裙上线即成爆款,连续两月霸榜电商平台,却遭十余家商户仿制,导致销量腰斩。安某将侵权者诉至成武县法院。
“知识产权一般引导生产商主张权利,打击源头。”承办法官解释说,“但曹县汉服产业具有特殊性,其生产者多为家庭作坊,一般经营规模不大,且多数人因法律意识淡薄,并非故意侵权,很难说有较大的侵权恶意。即使有些规模较大的商户,雇佣的员工也多是当地的留守妇女,要凭这份工作生计。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兼顾民生。”
为此,成武县法院苟村集法庭创新推出了“分类+许可”调解模式:对已停售的小作坊,引导权利人豁免赔偿;对有库存的商户,促成版权许可协议;对具备生产能力的,转化为代工合作伙伴。此模式下,安某不仅收回了3万元合理开支,更通过许可协议盘活侵权方库存2000余件。
但是,在推进“分类+许可”调解模式的过程中,办案法官发现了新症结:80%的案件仅追回合理开支,但商户为取证往往需投入月余时间。
“有个案子,双方为了证明两千块的损失,光公证费就花了四千元。”承办法官翻着案卷摇头,“这就像用金斧头砍柴,解决纠纷的成本比损失还高。”
这显然不是处理问题的最优解。如何能够低成本快速解决纠纷,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新的产品研发上呢?
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成武县法院苟村集法庭联合多名资深设计师、电商运营专家,组建了全省首个汉服纠纷专家调解团。凭借对纹样设计、市场价值的专业判断,调解员能快速鉴别作品独创性,确定合理的赔偿数额,案件平均调解周期也从平均30天压缩至7天。数据显示,2024年,专家团参与的案件调解率及履行率均达100%,真正实现了纠纷化于业内。
自案子结束后,杨晟斌的话语时常在赵亮耳边回响,促使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原创之路。如今的他,已不再是那个侵权者,而是华丽转身,成为了知识产权的权利人。
“杨法官,我新建了生产线,规模更大,技术也更先进了,您一定要去看看。我还在广州建立了分厂,拓展了产品领域,市场反响很不错。”赵亮欣喜地介绍着自己的变化。
杨晟斌告诉记者,汉服的芳华,不应湮没于抄袭的阴霾,而应绽放于创新的原野。从被告席上的“抄袭者”到原告席上的“维权人”,汉服商家的蜕变印证着法治与创新的力量。
当法治精神渗入每根丝线,当创新意识觉醒于每台织机,这片土地将织就更加靓丽的五彩锦缎。
通讯员 苗雪莹 记者 胡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