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5年04月16日
第A1版:头版

牡丹花开处 文化满城香

——牡丹区以特色文化赋能全域旅游发展纪实

在4月的牡丹区,万亩牡丹竞相绽放,鲁锦织机的节奏与黄河的涛声交织成一曲和谐的乐章。在大学科技园的非遗工坊内,面塑传承人李金城正以灵巧的双手,将一朵牡丹定格为永恒的艺术品;黄河生态廊道上,骑行爱好者穿梭于林荫花海,用镜头捕捉“母亲河畔的新画卷”。

一朵牡丹激活“美丽经济”

4月4日,在牡丹区绿美牡丹产业园的反季节牡丹种植基地内,花农们正忙碌于分拣和包装牡丹鲜切花。大棚内的牡丹花开正艳,线上线下的订单如潮水般涌来,产品供不应求。该园区占地近200亩,拥有50余座反季节催花大棚,每年可供应15万盆反季节牡丹。如今,传统牡丹产业已转型为“云端经济”,涵盖短视频教培、鲜切花冷链、牡丹籽油深加工等领域,产业园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以2025菏泽牡丹节会为契机,牡丹区推出了18项特色文旅活动,涵盖赏花、非遗、演艺、赛事等多个领域。其中,冠宇牡丹园打造的“国色芳华·锦绣冠宇”嘉年华,设置了汉服巡游、影视明星助阵、非遗手造市集等活动,实现了从“赏花游”到“全域体验”的转变。园区负责人表示:“国际品牌的入驻不仅填补了景区高品质消费的空白,还通过场景创新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助力菏泽从‘一日赏花游’转向‘深度文化体验游’。”此外,园区作为热播剧《国色芳华》的菏泽区域独家授权,还原剧中经典场景,推出汉唐迎宾礼、国风游园会等互动活动,并辅以每日两场音乐盛典,构建了“赏花+娱乐+美食”的全链条文旅生态。

牡丹区深挖“花价值”,建成全球最大的牡丹种质资源库,培育出9大色系1308个品种。从单一种植到“赏花经济+精深加工+文化创意”的全产业链发展,全区牡丹产业年产值达90亿元,带动10万花农增收。

十指春风织就非遗画卷

在菏泽鲁锦文化展示体验中心,牡丹区区级非遗项目红英鲁锦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邓红英坐在织布机上,向学生们介绍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织造技艺。鲁锦俗称“土布”或“粗布”,是山东特有的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所有工序均采用纯手工工艺,织造工序复杂,工艺流程需经过72道工序,共1200多个花色品种。

牡丹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11项,市级非遗项目38项,区级非遗项目138项。近年来,牡丹区推进建设了牡丹传说等12家非遗传习所、牡丹区实验小学等16家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匠工木雕文化等18家非遗工坊,汇聚了非遗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牡丹区被省文旅厅选为全省4家“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单位之一,《牡丹区“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成为全省入选的6家县级案例之一。

在西城街道老城曹州景区,逛非遗展览、赏文创产品、聆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讲解、动手体验非遗技艺等场景精彩纷呈。通过展示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市民们可以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编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尧的传说》《牡丹传说》《曹州面人》等传承书籍。

千里河道书写生态新篇

沿着黄河大堤一路前行,各色绿植争相吐蕊,嫩绿的新芽与相继盛开的鲜花相映成趣,一幅岸固、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为沿黄百姓带来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0年,牡丹区刘庄稚璜文化广场入选第二批“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2023年,牡丹区黄河国家风景道入选黄河国家风景道(山东)典型段。

“文化+生态”的融合实践催生了新业态。牡丹街道李洪周村带动村民将原有房屋改造为花间民宿,提升了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活力;吴店镇宪荣刻瓷艺术中心积极教授200余名周边村民学习刻瓷技艺,带动村民从事刻瓷行业,并定期开展传承和研学活动,成为中小学的“第二课堂”。高庄镇驴聪聪亲子农场构建了“农耕+研学+亲子”模式,提供自然认知、农事体验课程;七里河湿地公园联动李荣海书法艺术馆、奇珍牡丹艺术馆、牡丹书画院等,形成了“文化+生态”的打卡地标。

牡丹区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加强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目前,牡丹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8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各1处,省级景区化村庄2处,黄河国家风景道(山东)典型段1处,省市级旅游新业态示范基地22处。进一步加强了文旅+VR等数字化新技术的融合,打造了“临境山海经”VR沉浸全感剧场。黄堽镇王庄村、高庄镇吕集村被评为省级景区化村庄,小留镇刘庄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吴店镇鹁鸽堂村获批“山东省生态文化名村”称号。

记者 刘剑辉 通讯员 楚永珍 郭轩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