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菏泽,牡丹花海如画卷般铺展,绚烂多姿。八方游客沿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纷至沓来,齐聚这座“中国牡丹之都”。从高铁风驰电掣穿城而过,到机场振翅腾飞连接四方;从内河航道贯通江海,到乡村公路蜿蜒串联城乡,菏泽正以交通建设的“加速度”,撬动城市能级的全面跃升。
在这片中原大地上,菏泽正描绘着一幅“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业畅其兴”的壮美画卷。交通的便捷不仅让人们出行更加顺畅,也让物资流通更加高效,产业发展更加繁荣。菏泽,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共襄盛举。
高铁飞驰贯通南北经济动脉
4月7日上午10时37分,G2097次“牡丹号”高铁专列从青岛北站启程,800余名游客乘坐这趟“流动的牡丹文化长廊”驶向菏泽。这趟“乘高铁·赏国色·游菏泽”的专列,不仅是流动的文化名片,更折射出菏泽高铁网络的蓬勃活力。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一纵,途经我市的雄商高铁菏泽段的建设正以“加速度”推进。这是一条全长149公里、总投资196亿元的“南北大动脉”,自2022年开工以来已完成工程量的70%,预计2026年10月通车。届时,菏泽至雄安新区的时空距离将缩短至3小时以内,成为京津冀与中原城市群的“黄金节点”。与此同时,鄄城铁路货运站和盛玉冷链物流项目同步推进,未来将形成“高铁客运+货运铁路”双轮驱动格局,助力菏泽深度融入全国物流网络。
机场腾飞架起开放“空中走廊”
4月2日,菏泽牡丹机场迎来通航4周年。这座鲁西南唯一的支线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263万人次,航班起降2.5万架次,货邮运输2061吨,通航城市达31个,旅客吞吐量排名从2021年的全国第152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11位,提前6年完成年旅客吞吐量规划目标。
2025年3月,全国首个非对外开放口岸机场航空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在此启用,打破了传统海关监管必须依托口岸的限制。曹县人发制品、牡丹区芍药鲜切花等特色产品可在本地完成“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时间压缩48小时,年节省物流成本超千万元。从“通航”到“通达世界”,牡丹机场正从“交通枢纽”向“价值枢纽”跨越,成为菏泽对接“一带一路”的“空中桥梁”。
黄金水道激活内陆航运潜能
在新万福河航道万丰港码头,几十艘千吨级货船正紧张装卸玻璃制品、化肥、煤炭等大宗货物。作为鲁西南首个具备集装箱运输能力的内河港口,万丰港2024年吞吐量突破400万吨,同比增长100%,为周边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1.2亿元。一艘满载巨润建材玻璃的货船顺流而下,经京杭大运河入长江、抵海港,最终直达日韩及东南亚市场,运输成本仅为公路的1/10。
菏泽内河航运的突破,源于新万福河、洙水河两条高等级航道的升级。新万福河航道按三级标准建设,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二期工程侯楼至关桥段预计2026年完工,届时年货运量将突破2000万吨;洙水河航道“三改二”工程启动,未来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巨野临港产业园已吸引10余家玻璃深加工企业入驻,形成全国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基地。曾经的“内陆地区”,如今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成为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连接点。
路网延伸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去年,菏泽新建“四好农村路”750公里,旅游公路串联起30余个景区,东明县海庄路和鄄城县旅游路等项目相继开工,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3万公里,实现“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不仅便利了出行,更激活了乡村经济。曹县庄寨镇依托高铁物流,木材加工产业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牡丹区高庄镇的牡丹鲜切花通过农村公路网快速集散,48小时内直达全国市场。一条条“产业路”“旅游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让菏泽的特色农产品、文旅资源“走出去”,发展机遇“引进来”。
从“四塞之固”到“八方通衢”,菏泽以交通先行破局,为城市能级跃升注入强劲动能。当“牡丹号”高铁专列穿越花海,当千吨货船鸣笛启航,当航班划破长空连接世界,菏泽正以立体交通网为笔,在齐鲁大地绘就开放发展的壮美画卷。在“交通强市”战略的托举下,菏泽正向着“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全速迈进。
记者 孔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