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走进郓城县潘渡镇李杭村,机械轰鸣与施工声此起彼伏,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已现雏形。脚手架间“党群服务中心”的标识格外醒目,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内部装修。这座集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厅、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性活动场所,预计今年6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届时它也将成为全镇基层党建阵地建设的示范样板。
“过去党员开会‘打游击’,群众办事‘跑断腿’,新场所建成后,不仅能一站式解决这些问题,还将成为凝聚人心的‘红色家园’。”李杭村党支部书记李德义介绍。据了解,李杭村原活动场所为租赁民房,面积不足150平方米且设施老旧、功能单一。去年底,村党支部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最终选定村中心地块新建综合性服务阵地,创新采用“村集体筹资+镇财政补贴+乡贤捐赠”模式,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潘渡镇村级活动场所提质行动,是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今年以来,该镇紧扣郓城县委“阵地赋能、服务增效”部署要求,将村级场所改造列为年度十大民生工程,按照“新建一批、修缮一批、功能提升一批”的路径统筹推进。镇党委成立工作专班,建立“一村一策”台账,明确“面积达标、功能完备、管理规范”三大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全镇12个村级活动场所改造项目已完成前期筹备,4月初将全面动工,6月底前陆续交付使用。
在王沃庄村,闲置的村小学正“变身”为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我们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并融入现代服务功能,既节约建设成本,又留存乡村记忆。”包村干部杨光元介绍。这种“因地制宜、盘活资源”的思路,使每个场所都成为彰显村庄特色的文化地标。
硬件升级的同时,软件服务也在同步提质。各村普遍建立“1+N”服务体系,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退役军人服务站等功能,推行村干部坐班制和全科服务。“我们实行‘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潘渡镇党委副书记高玉坤表示。
“阵地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高玉坤介绍,下一步将深化“红色阵地”内涵建设,实施“党建+融合”工程,把活动场所打造成理论宣讲的讲台、技能培训的平台、文化惠民的舞台,让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夕阳下,李杭村的建筑工地依然忙碌。几位村民驻足讨论,“听说这里有图书室,以后孩子们读书有地方了!”“前面还有文化广场,咱们秧歌队排练终于宽敞了”话语间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随着一座座党群服务中心的建成投用,潘渡镇正以“有形阵地”凝聚“无形民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 李萍 通讯员 张原豪 房建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