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牛丛 王宏伟)如今,在巨野县龙堌镇的龙麟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片现代化的农业景象正悄然展开。这里,170座温室整齐排列,种植着8万棵南高丛蓝莓。谁能想到,这片蓝莓基地的背后,藏着一个“数字大脑”,正引领着农业生产走向全新的数字化时代。
走进龙堌镇的蓝莓种植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规整的温室大棚。走进大棚,繁茂的蓝莓植株绿意盎然,颗颗饱满的蓝莓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而在这看似普通的种植场景背后,却有一套高科技的“数字种植管理系统”在默默发挥作用。
龙堌镇依托龙麟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引进丰年年平台,打造了这片充满科技感的蓝莓种植基地。产业园内,8万棵南高丛蓝莓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在现代化的温室中茁壮成长,年产蓝莓200余吨,产值约1500万元,年累计用工3.5万人次,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而这个“数字大脑”——数字种植管理系统,堪称整个基地的核心。它汇集了蓝莓生长成熟的各种数据,从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到土壤酸碱度、养分含量等,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准记录。同时,还整合了先进的种植标准、管理技术以及实时市场供需等信息,构建起蓝莓全生命周期生长模型。
在丰年年数字展厅里,工作人员正通过数字屏幕,密切关注着蓝莓种植大棚里的各项数据。只需掏出遥控器轻点按钮,就能清晰地看到每一座大棚内的环境参数,以及蓝莓植株的生长状况。“有了这个数字系统,就像有了一个专业的农业专家时刻在身边指导。”蓝莓种植基地负责人郝亚文感慨地说。
这个“数字大脑”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当大棚内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并根据预设的最佳生长参数,远程控制通风设备、遮阳网等设施,调节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在施肥方面,系统会根据蓝莓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计算出所需的肥料种类和用量,实现科学施肥,既避免了肥料浪费,又保证了蓝莓的品质。
正是因为这个“数字大脑”的存在,龙堌镇的蓝莓种植基地实现了“高标准、全周期、数字化”管理。该系统也凭借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入选中国农业部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成为了各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学习的榜样。
对于龙堌镇的村民来说,蓝莓种植基地的数字化发展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自从有了这个蓝莓种植基地,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干活赚钱,还不耽误照顾家庭。”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沙沃村村民赵凤连笑着说。数字化种植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让龙堌镇的蓝莓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