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5年03月21日
第A6版:文化

劲手构器物 巧指传技艺

——访单县浮岗镇张楼村条编手工艺者谢协议

编制粪箕子的平底

挑拣白蜡条

传授编制技艺

粪箕子编制成功

春耕时节,单县浮岗镇生产资料市场红红火火,距此1公里外的张楼村,村民谢协议家门前,购置粪箕子的车辆吸引路人驻足观看。

“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这种传统的农家工具很少见了,但是轻来轻去的小活儿,还真离不开它!”“用的少了,卖的也少了,会条编手艺的人更少了!”“这种手艺活儿也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干,年轻人嫌脏嫌累不会干!”……众说纷纭声中,谢协议跑前跑后,忙得不可开交。

粪箕子也称粪筐子,是鲁西南地区特有的农家条编器具。20世纪90年代前,粪箕子还是农家必备用具,可以装运粪土、柴草、垃圾、庄稼等,单人使用,肩膀挎起,脊背协力,老少适宜,方便快捷。

送走熟悉的买主,谢协议接着编制粪箕子。但见一根根光洁坚韧的白蜡条于其手中上下翻飞、左右交织,大约两个小时后,一只结实美观的粪箕子告成。

今年67岁的谢协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跟父辈学习条编技艺,夙兴夜寐,随干随销,挥手弹指间过去了40多个年头。如今,一双纤指巧手变得粗糙僵硬,布满老茧,而一颗独具匠心却将传统制造艺术变成了打开财富的“金钥匙”,心手相依“编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编制粪箕子看似粗糙低劣,其实是精细的技术活儿,既要手劲又要手法,缺一不可,手劲要强过白蜡条的韧劲,‘听话’的白蜡条经过一缠、二绕、三固定才能成器。”谢协议告诉笔者,编制一只粪箕子要经过选料、打底、塑型、拧帮、修整等十几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讲究技巧和技法,尤其考验从业者的毅力和耐心。

眼力要稳,底面要平,经纬要搭配好,粗细要均匀,这样编出来的粪箕子才能匀称好看、扎实耐用。这是谢协议遵循的基本准则。

如果没有繁琐事务的影响,谢协议一个月能编近百只粪箕子,收入不少于2500元,年总收入近3万元。“依赖家传手艺,我供给全家生活开销,供养3个孩子上了大学,并成了家、立了业。”谢协议的话蕴含着独有的自豪感。

如今,浮岗镇一带从事条编行业的仅剩谢协议一人。虽然粪箕子的使用量在逐渐萎缩,但仍然在农村传统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谢协议的粪箕子产销量始终保持一定水平。“只要有人需要,就会有市场,我就会一直编下去。”谢协议说:“这也是对非遗手造文化的一种传承,不能在我手里断了薪火!”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