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5年03月19日
第A5版:文学副刊

跟随古人去踏青

□ 汪恒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笔下的春日踏青,看到了焕然一新的无边景致。这样的美景,让人着迷。春日迟迟,春景熙熙。当春风轻柔地拂过大地,唤醒沉睡的万物,一种对自然的渴望在我们心底悄然滋生。此时,不妨跟随古人的脚步,去赴一场春日的约会——踏青,踏上那充满诗意与情趣的愉悦之旅。

春秋时期的郑国人,就多有踏青者。《诗经・溱洧》中有一段男女之间踏青戏水的欢乐场面:“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正是溱洧风光好、河水哗哗泛春潮的大好时节,一群群青年男女,手拿芬芳兰草,沿河游玩。他们谈情说爱,最后还互赠芍药以定情。如此生动的写照,是多么地热闹。

魏晋南北朝时期,踏青依然盛行,这从北周庾信的《春赋》中可见一斑:“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男男女女纷纷走出户外,品美酒,享佳肴,又有丝竹歌舞、走马步射之乐……这些耽于春游的人们,不喝个酩酊大醉是断然不肯回家的。

大唐是个盛行娱乐的时代,唐人更不会辜负大好春光。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踏青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类似“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元稹《寒食日》)、“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邵谒《长安寒食》)、“轩车竞出红尘合,冠盖争回白日斜”(胡曾《寒食郡门》)等诗句,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唐人丰富多彩的踏青生活。

在宋代,放风筝是踏青时一项备受欢迎的娱乐项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清明日,士庶祭扫,毕,即恣游郊外。”“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二月的乡村,绿草如茵,黄莺飞舞,杨柳依依,孩子们放学后急忙趁着东风放风筝。那高飞的纸鸢,承载着孩子们的欢乐,为春日的天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元明清时期,踏青之风盛行不衰。“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二》),借海棠寄托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从先秦的质朴浪漫,到魏晋的风雅洒脱;从唐朝的繁华热闹,到宋明清的传承延续,踏青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情感的寄托。每一段踏青的故事,都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的皇冠之上,熠熠生辉,让后世之人传承着这份古老而美好的情怀,在春日的微风中踏青去,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雅趣、浪漫和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