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李增强 郭青 记者 胡德光)为守护好群众“钱袋子”,连日来,市公安局鲁西新区分局多措并举,深入辖区重点场所,强化反诈宣传,确保平安守护始终在线。
“大叔,这是我们的反诈宣传单,拿回家和家人多看看,提高警惕!”“大姐,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了吗?多看看我们发到居民微信群里的诈骗案例,谨防受骗!”在热闹的集市上,民辅警一边发放反诈宣传单,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赶集的群众讲解电信诈骗的常见类型、识别技巧和防范方法,用辖区发生的真实案例提醒群众时刻保持警惕,如果遇到可疑情况或遭受诈骗,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一遍遍讲解,一声声叮嘱,一个个藏蓝身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各位村民一定要擦亮眼睛,如果您收到自称公安、法院、客服的来电,要求您转账、汇款的,一定要核实……”在社区、行政村的广播室,民辅警通过大喇叭向村居群众宣讲近期多发的诈骗类型防范知识,结合实际案例揭秘诈骗手段,警醒村民“天上不会掉馅饼”。在社区广场、公园,民辅警紧盯老年人、家庭妇女、青少年等易受骗群体,重点介绍了“刷单诈骗”“投资养老”等诈骗类型,叮嘱他们克服贪利、占小便宜等思想,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不参与、护隐私、抵诱惑”,不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此外,民辅警还充分发挥村干部、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在辖区人员密集的场所、村组宣传栏张贴反诈宣传海报、悬挂横幅标语,把反诈宣传融入日常工作,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和宣传覆盖率,形成全民反诈的“铜墙铁壁”。
“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天天都有新花样,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谨慎,切莫上当受骗……”在企业工厂,民辅警与员工开展反诈宣传面对面交流。针对单位职工喜欢网购的特点,民辅警深入辖区企业、医院等单位,通过知识讲座、派发宣传单的方式,向员工列举网络贷款、刷单返利、投资理财、网络赌博、情感交友等多种诈骗类型,深入剖析诈骗分子的作案心理和作案流程,提醒员工在遇到诈骗时,要保持冷静、迅速识别并有效应对,不轻易透露个人身份及家庭信息、银行卡账号和密码等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