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5年02月26日
第A8版:民生·广告

郓城县潘渡镇:

红白小餐证 彰显新风尚

本报讯 (记者 李萍 通讯员 赵考壮 )2月23日,记者在郓城县潘渡镇王西村,与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王彦君交谈时,他拿出来一个“王西村餐证”,满面笑容地说:“别小看了这个餐证,它的作用可不小。最近俺村里王善磊的婚礼就是用了这小餐证,一下子省了一万多哩!”这张看似不起眼的红白事餐证,正悄然改变着王西村长久以来延续的习俗。

王西村有1300余人,以王姓为主。过去,村里办喜事时,结婚前一天就开始操办,很多村民主动帮忙,中午一坐就是10余桌,且需向每人发放一盒烟。下午搭建T型台、舞台,晚上帮忙的人更多,甚至20余桌。一场喜事下来,这种花销就高达2-3万元,给当事人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为了响应上级开展移风易俗的号召,减轻村民负担,该村党支部、红白理事会和村民代表商议,村里的红白事由红白理事会负责安排服务人员,精简帮忙人员。2023年12月,该村正式推行“红白事餐证”制度,一人一张餐卡,凭卡就餐。村民们纷纷称赞:“村里定的这个新规矩真好!红白事变简单了,还省钱,大家轻松了不少。”

新规定在婚事方面尤为突出。村里提倡量力而行、合理消费,取消了大型T台和向帮忙人员发烟的传统,鼓励公益性帮忙。宴席规格严格控制在每桌300元以内,2瓶酒2盒烟,婚车数量不超过6辆。尤其是参加婚礼人员需凭餐证入席,宴席规模严格控制在10桌以内,有效减少了坐席人数。

在丧事方面,村里推行丧葬活动简化合并程序,控制丧事规模,取消了一人一盒烟的旧俗,提倡文明节俭吊唁。前不久,村民侯秀芝去世时,为了尽量减少其家属经济负担,在村红白理事会的安排下,采取了能省就省的办法。每家只留下2名吊唁的至亲,一般亲戚仅发放10元离席费,不再安排吃饭。所有帮忙人员都是公益性的,不再发烟。帮忙的人凭餐卡就餐,大大减少了就餐人数。丧事期间统一提供包子和汤,杜绝了铺张浪费。

如今,文明节俭之风在王西村悄然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王西村党支部书记王建良表示:“去年,全村将近30户有红白事的家庭,实行红白餐证后,共节省开支约20万元,切实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王西村是潘渡镇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典范。该镇把移风易俗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小组,镇里聘请37名村妇联主席担任“义务红娘”,积极倡导“低彩礼”“零彩礼”等婚嫁新风。镇里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全镇各村“两委”均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全面推进红白事报备、包村联建等制度的落实。各村还制定了红白事相关标准,杜绝大操大办,人情攀比。他们通过示范宣传,舆论引导,文明新风已深入人心,节俭办红白事的风气正逐步形成。

潘渡镇是郓城县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郓城县以“树新风 兴万家”为目标,把移风易俗作为重要抓手,出台了《全县“树新风 兴万家”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系统化推进婚丧礼俗改革,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该县分批举办了移风易俗专题培训会,2200余名村“两委”骨干、700余名镇村妇联主席、600余名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参加了培训。举办了公交车婚礼、集体婚礼、“缘来好郓”特色颁证仪式等活动。还为适龄青年搭建了七夕相亲大会、青年联谊等交流交友活动平台。

目前,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在郓城县691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丧事一碗端、喜事不大办”已成为城乡居民的共识。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三级妇联主席兼任义务红娘等制度深入人心。各村庄因村制宜,结合本村实际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