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25年02月22日
第A1版:头版

颠覆产业模式的医药“技术狂人”

——记睿鹰制药首席科学家、总裁彭继先

编者按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我市民营经济活力迸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日前,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为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动能。为宣传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优秀案例,讲好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故事,本报即日起推出“菏泽民营企业家”专栏,走进民营企业,走近民营企业家,用鲜活的事例集中展示菏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现民营企业家群体改革创新的勇气与智慧。

1990年,菏泽城西北部的一个废旧厂房,斑驳的砖墙上爬满枯藤,28岁的彭继先握着试管,站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窗外是肆意生长的杂草。那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10万元创立的实验厂,日后竟会成长为年产值超50亿元的山东睿鹰制药集团。

“技术狂人”种下产业火种

“睿鹰制药1990年建厂,公司前身是山东大学菏泽化学实验厂。”2月19日,彭继先告诉记者。

1990年,山东大学化学系硕士毕业的彭继先,拒绝了进入国家部委的安稳工作,手握仅有的10万元启动资金,迈出了返乡创业的第一步,立志一定要种下菏泽第一颗医药产业火种。

创业初期,彭继先带领团队挤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努力将试管中的化学反应转化为产业化的密码。1998年的改制浪潮中,他果断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革,将原本依附于高校的实验厂转型为自主经营的睿鹰制药。

说彭继先是“技术狂人”并不为过。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端人才,在创业的初期和中期,他90%的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并且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这些年,睿鹰制药共研发出200多个品种、注册申报了100余个药品文号,多个产品突破国外技术垄断。这些成果,95%以上都是他带头攻克的。

“当时我还没进入睿鹰,想当面跟彭总学习,却吃了个‘闭门羹’,原因是彭总在实验室忙着做实验,没时间见客。后来,我就以技术探讨为由相邀,终于得见。”目前已经是睿鹰集团副总裁的任学军,谈起他的初次拜访仍记忆犹新。

正是这种“技术型总裁”的理念,彭继先相继获得“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近五十项荣誉。34年的创新发展,睿鹰制药也已成长为集药物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的大型现代化制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连续十年位列中国制药百强企业。

颠覆行业的一场“共享革命”

当其他制药企业还在标准化生产线上较劲时,彭继先在行业内率先开启了“带着U盘来制药”的产业共享模式。

“我们睿鹰生于此长于此,就该更好地服务于这片土地。”彭继先说,几十年来,一直都想为菏泽生物医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生物医药“一港四园”战略布局下,睿鹰制药立足优势资源,在全球创新性地构建了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智能制造柔性共享平台,实现“科技在全球、孵化在菏泽,资源在全球、产业在菏泽”的生物医药产业战略布局。

“我们将制药工艺流程分解为109个标准模块,联合德国西门子、美国罗克韦尔打造智能化体系,建立了工艺单元和设备单元相匹配的柔性组合模型,通过大数据实现‘多品种共线’制造。”彭继先介绍。

这项颠覆性创新彻底打破了生物医药产业“一品一线”的传统模式,实现了不同品种生产时生产线的快速切换,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准确性。据公司统计,生产效率提升约30%,直接人工成本降低约40%,新品种落地的产业化时间由传统的一年多缩短为1至2个月,更容易抓住市场先机,塑造竞争优势。

彭继先说:“柔性共享平台为创新团队和成果招引落地提供了现成共享的生产线,可为企业节约90%以上产业化时间,打通了生物医药重资产重复投资和产业化长周期的痛点、堵点,开创了共享平台招商的新模式。”

由被动“走出去”到今天的产品主动“找上门”,柔性共享平台建成近三年来,已吸引汇聚国内外诸多优质资源,成立合伙公司16家,落地产品百余个,一类新药8个。

培育出“土生土长”的专家方阵

在睿鹰制药大楼的人才墙上,杨林青的照片格外醒目。杨林青现任山东晶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1997年入职时仅是车间操作工。彭继先不仅全额资助当年与她同一批入职的30名员工到山大攻读研究生,还邀请山大教授来企授课。

如今睿鹰制药12个技术团队的1200多名技术骨干中,90%是像杨林青这样的本地人才,形成了独特的“菏泽籍专家方阵”。

“为什么睿鹰能做这个柔性共享平台?因为我们有34年的历史,并有12个团队支持,为产品技术落地菏泽提供了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支撑。”彭继先说。

杨林青负责的睿鹰制药集团子公司——山东晶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近年来也是硕果累累。“晶辉公司负责集团内外的产品研发和注册申报工作。”杨林青介绍,在仿制药中,已有6个大品种进入国家集采、3个国家续采、1个国家新采,今年新增获批文号预计会超过10个。创新药方面,在研一类新药8个,1个已拿到临床批件,3个即将获批临床批件。

“技术总裁”也是员工们对彭继先的昵称。他定期手把手指导青年员工破解技术难题,特别是柔性平台建设期间,连续三年开“讲座”,讲解智能化和区块链管理知识,解决建设和运行中的技术问题。这种“人才内生”模式,使得睿鹰制药在高端人才稀缺的三线城市,构建起比肩一线药企的研发实力。

“通过30多年的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我们成功突破产业瓶颈,打造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智能制造共享平台和中医药互联网+‘一人一方’智能制造定制平台,形成了以产品为核心、创新发展的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彭继先说。

记者 马源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