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前沿阵地。
从国内电磁屏蔽材料行业第一的天厚新材料,到核产业关键材料实现国产替代的易信环保;从炉具厂“变身”后涉足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中杰特装,到打造出全国首家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智能制造共享平台的“老药企”睿鹰制药……“无中生有”“有中出新”的菏泽民营经济背后,有为政府和有志企业缺一不可。
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百万户,贡献了全市60%的生产总值、70%的税收、80%的创新成果和85%的就业。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居全省第5位;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7000亿元。
“民营经济是一个区域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体信说。市工信局聚焦工业领域助推民营经济发展,重点实施四项工程,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改革创新,纵深推动工业经济“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有力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实施梯度培育工程,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市工信局以重点产业链长制为抓手,围绕“链主”企业和领航企业,沿链推动项目建设、运行监测和链式发展,着力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通过融链固链、融资对接、专项培育等方式,加快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等优质中小企业发展。2024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和瞪羚企业197家、10家、2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848家,跃居全省第5位。
实施暖心惠企工程,破解企业发展瓶颈。聚焦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实施500万元以上在建技改项目383个,完成投资264亿元。积极落实“两新”政策,储备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141个。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设备购置奖补、技改专项贷、专项再贷款等政策,20个项目入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奖补资金项目,获得奖补资金1230万元;获批工业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2024年超长期国债项目5个,资金补助6000余万元。
实施创新服务工程,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拓展工业企业创新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政策数据库”,实现超5000家企业入驻平台。加快推动数字赋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28万个,成功建成国家级“千兆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已接入企业上千家,标识注册量和解析量均突破100亿条,晨星工厂达到203家。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去年10家企业和2个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制造单位,创历史新高。
实施松绑减负工程,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召开中小企业政策宣贯大会,对专项资金申报、增值税加计抵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等政策进行详细讲解和专门辅导,帮助企业享受到各类惠企政策。组织6场银企对接活动,推动无还本续贷、应急转贷等纾困救助政策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题。深化“亩产效益”改革,加大对A类、B类企业的用地、用能、授信等支持力度,助推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
记者 马源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