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中国过的第二个春节。我喜欢中国的春节,喜欢红红火火的中国年。我学会了包饺子,跟着婆婆去赶大集买年货,最喜欢吃大集上的‘韭菜盒子’,咬一口,又鲜又香。”苏米娅大眼睛、高鼻梁,已经可以用汉语跟家人们沟通。
农历大年初三,在郓城县程屯镇肖前村的一户农家小院里,来自摩洛哥的“洋媳妇”苏米娅端着包好的饺子,让丈夫杨自水拍照。
2023年10月,苏米娅嫁到郓城,一年多来,她学汉语、学做中国菜、跟随短视频博主学化妆,现在还“入乡随俗”穿上了婆婆老家的“花棉袄”,跟着一起“忙年”。
挂灯笼、贴春联、剪窗花,包饺子,这几天,苏米娅忙得不亦乐乎。“我做的羊肉最好吃。郓城的羊头是地方名吃,我负责蒸羊头,过年人多,蒸了一大锅。”苏米娅说。
丰盛的午餐开始了,一家人围坐了两桌。“我最喜欢人多热闹,团团圆圆,这里每一样东西都有讲究,饺子里包硬币,吃到的人有福气;锅里蒸花糕,寓意步步登高,还有大鲤鱼代表年年有余……”苏米娅说,中国年里每一个元素都是文化,都很吉祥。
在郓城县随官屯镇辛庄集村,来自巴基斯坦的“洋媳妇”樊紫妍,正教两个孩子包饺子。她包起饺子来手法娴熟,又快又好。
“还记得刚嫁过来时,别说包饺子了,我自己不敢一个人上街赶集,都得让婆婆陪着才行。今年,我们家的年货都是我单独操持的,还和婆婆一起准备了过年用的炸酥肉、炸丸子、炸带鱼、炸黄花、蒸花糕、炖羊肉、炖猪肉、卤烧鸡……”樊紫妍如数家珍,讲述着过年期间她的每一样劳动成果。
樊紫妍嫁到山东6年来,已经成了“中国通”。“就拿贴春联来说吧,要先贴大门,再贴内屋,最后在柜子上贴倒‘福’。这样寓意福气都是从外面飘进来的,最后福到了。”樊紫妍娓娓道来。
文/图 记者 孙涛 通讯员 苏亚 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