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啸)1月20日、21日,出席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的菏泽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认真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并进行了分组讨论。代表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就省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重大发展利好交流碰撞,围绕营商环境、民营经济、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关键词,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菏泽篇章贡献“金点子”。
报告提出,深化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机制改革,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善惠企政策落实、企业家荣誉激励等机制。
“公司生产的棺木产品占日本市场40%,是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棺木以外的祭祀品占日本市场的70%。”省人大代表、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静介绍。该公司是一家集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及产品加工为一体的民营企业,目前是国内出口量最大、日本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礼仪祭祀用品供应商。
作为在行业中扎根多年的传统企业,云龙木雕始终密切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去年,菏泽开展“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引导传统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该公司与海尔卡奥斯合作,共同研发了行业内首套全自动生产线及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实时共享,协同办公、订单处理、生产调度、物流配送等环节衔接更加紧密,整体运营效率大幅提高。
文化属性赋予了传统木雕新的生命力,也让传统企业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以及创新发展。2022年,公司创建了有爱共同创业基地,先后搭建网红基地、场景基地,引进相关配套产业。如今,已有300多位怀揣梦想的主播和运营人员参与,成为曹县最大的汉服展销和加工基地。
王静静表示,企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一系列对企业的利好政策,让企业增强了生存能力。我们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云龙木雕的市场占有率,继续发挥头部企业作用,把木雕文化品牌做响做亮。同时,提高汉服的文创元素、产品质量以及品牌形象,做强做大直播销售,开拓国际市场,以木雕为载体、以汉服为符号,传播到全世界。
报告提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扎实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擦亮“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
“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足、潜力大、环境好,始终是台商投资兴业的最佳选择和未来发展的最大机遇。”省人大代表、菏泽嘉宏脱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佳玲告诉记者。
在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内,一包包原材料在智能化设备的分选、挑拣下,打包装箱。当“人工智能”进入生产线,1秒钟可拍40万张产品图片的先进设备,高效检测出不合格的原材料并实时剔除,确保产品质量达到要求。公司自2006年从单纯的蔬菜脱水加工开始,逐步发展为种产销一体的可持续循环全产业链,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菏泽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李佳玲说,公司需要变更生产许可证,行政审批各部门上门服务,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全部流程,保障订单及时交付;需要扩招工人,定陶区半堤镇党委书记、镇长在农村大集帮助发放招工传单,推荐村民到嘉宏公司就业;台湾专家受邀在外地洽谈技术革新,不慎遗失台胞证,向相关部门求助后,1天内补办到位……
李佳玲表示,作为一家现代化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将继续加大投资,用好政策、选准方向,在菏泽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带动更多台商台企到菏泽分享发展机遇,促进双方互利共赢、融合发展。
报告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下功夫、求实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省政府工作报告对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行了部署。作为一名返乡后扎根乡村的基层代表,我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提振了士气。”省人大代表、郓城百蔬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副高级农艺师刘强表示,今后将继续深耕乡村沃野,生产培育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不断满足老百姓对“吃得好”的需求,推进特色产业富民强村。同时在发展高质量农业、建设高品质农村、培育高素质农民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益。
乡村是一片沃土,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如今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正处在关键时期,正需要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大显身手。
从北京一家农业公司高管,到返乡创办百蔬园。2006年,刘强开始了他的“新农人”之路。园区种植了1200亩的早春番茄,眼下,近200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内,番茄长势正旺,3月底即可上市。
“去年,得益于番茄价格的持续稳定,园区收益也很可观。园区共带动周边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去年每人收益达到4万元。农村只有不断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持续增加百姓的收入,百姓手里有了钱,外出打工已经不是他们的首选,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乡村的人气。有了人气,乡村才能全面振兴。”刘强说。
报告提出,更大力度发展富民产业,健全农村物流体系,促进电商快递协同发展。
目前,曹县拥有电商企业7906家、网店8.7万个,2024年完成网络零售额389亿元、增长12.1%,其中汉服网销额87.5亿元、增长21.5%、占全国50%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演出服产业集群、最大的原创汉服产业基地。
省人大代表、曹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孟令选介绍,曹县电商产业起源于农民草根创业,借助电商手段迅速做大做强。目前,全县拥有电商镇21个、电商村181个,汉服从业者近10万人,30万人通过电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数字赋能驱动型”路径模式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十条路径之一。现在的曹县,更是出现了“结婚陪嫁淘宝店”的新一代乡村爱情故事。
今年,曹县将新建霍庄汉服产业园、“帝弓”服饰文化产业园等5个专业电商园区,为电商企业膨胀规模、群众就业创业提供载体。为了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曹县加强与阿里巴巴、拼多多、抖音等专业平台合作,培育一批本地流量主播,做大直播带货规模。同时,研究制定汉服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坚持高端化、品牌化、数字化、规范化发展方向,全面推动汉服产业提档升级、转型发展。探索建立国企主导的原创汉服设计供应平台,建成全国首家汉服“产业大脑”,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产业链资源。增设产业扶持资金,加大自主品牌和本地头部企业培育力度,不断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和品质档次。